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餐饮业进入寒冬,你还舍得去餐馆吃饭吗? ·  10 小时前  
新周刊  ·  05后股民,第一次尝到了股市的甜 ·  3 天前  
新周刊  ·  北上广中产,涌向“乡村版迪士尼”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8岁女儿教会我“好友”没有“平替”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0-08 12:00

正文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读者:任真

“我最好的朋友不是你了,是小佳!”8岁的天天撅着嘴开始嘟囔。 “我最好的朋友也不是你了,是小敏!”8岁的女儿苹果也反唇相讥,接着拉住我的手,快步走到最前面,带着些赌气的意味。仿佛离她已经不想要的朋友更远一点,就能更显著地表达出不满和厌恶。

这个场景下的人物关系略显复杂,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升级战火的两位主角——女儿苹果和天天是幼儿园时的好朋友。小敏和小佳分别是她们上了不同小学后又交到的新朋友。

这超出了我想象中的“老友”相聚。上小学之前,苹果和天天是绝对的模范好友。上学要争取坐在一起上课,放了学还要一起玩会再回家,周末游乐场也常常约着一起,直到要各回各家,仍旧依依不舍、缠着大人问,“可不可以再一起玩会?”不成功后,会接着纠缠“可不可以去对方的家?两人内心关于友情长长久久、一刻和对方不分开的愿望被全部拒绝后,两个人唉声叹气、拥抱结尾。

《七月与安生》剧照

“只要说是要出来见苹果,天天立刻就能提速了,让干啥就干啥,赖床的毛病都改了。”“谁家不是呢,只要说是周末约了天天一起去游乐场,这叫一个期待。”一对好友的老母亲,见面就要盛赞模范友谊的“魔力”。

但是,魔法会消失。我们磕的这对CP,还是翻转剧情了。听得出来,这次的场面不是小打小闹,我和天天妈妈面面相觑。当务之急,是挽救下“不和谐”的场面。我尝试说服苹果,“因为你们好久没有见到了,所以没有共同话题了。你看,我和天天妈妈,刚刚见面时也不知道说什么。你们再多聊聊,好不好。”我试图通过并不十分贴切的类比来解劝。显然,她们听了觉得丝毫没有说服力,冷场的氛围没有一点改变。“去吃冰激凌吧。”不再执着于讨论友谊,半个小时后,吃完冰激凌的两人随即挥手告别。甜品姑且算拯救了这次聚会。但是,自此之后,女儿苹果和天天见面的热情一落千丈。

我仍想撮合女儿和天天,我试着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做科学劝服。我问她原因,她说,“妈妈,我和天天玩不到一起了,现在我和她说话,她都不怎么理我。”我有点理解了,她大概渴望的友谊是一个乐意讲述,一个专注倾听,有很多“啊啊啊我要说”的分享欲和“嗯嗯嗯就是这样”的认同感在里面的。这些没有了,曾经的快乐回忆无法充当友谊。

周末玩乐的朋友圈往往不以她的朋友为链接,就以我的朋友为链接。我的朋友大多年龄相仿,生孩子时间也类似,所以还有不少和苹果差不多岁数的小朋友。有好几次,我信心满满地和同学约定,带孩子一起聚。毕竟8岁的孩子,已经过了超级“费妈”的年纪。想象中,如果有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把她绑定上,我和老友就可以聚在一起,或瘫坐、或斜躺在游乐场的沙发区、或跟在逛文具店、精品屋的她们后面,不怎么受打扰地互诉衷肠(八卦吐槽)了。

前面有两次还比较顺利。通过我的提前预热、营造声势,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公园、游乐场,苹果和我邀请到的朋友孩子一见面,迅速热络起来,于是基本实现了孩子一起玩,妈妈一起玩的和谐局面。我心里那个模糊的结论得到了验证,“年纪相仿,营造对交往环境,孩子很容易产生友谊。”但是,事实证明,这并不全面,年纪相仿只是意味着他们也许人生进程类似、思想认知类似、兴趣点类似,但是想要说这样就能产生“友谊”,想得简单了。

《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其中一次,是我和两个朋友约了一起,也就是说三家三个孩子在一起。苹果初见两个小朋友时,很开心,一手拉着一个,冲进了沙池里开始玩。我和朋友点好了饮料,刚开始准备畅饮畅聊,苹果一个人跑了过来,“妈妈,我和那个姐姐还有弟弟一起玩了一会后,他们现在在堆沙堡、过家家,我觉得很没劲,想拉他们去玩别的,可是他们不想去。”我没太在意,笑着劝她,“也许堆沙堡有很多你没挖掘出的乐趣,快去和小姐姐、小弟弟一起玩。”后来,和朋友又闲聊了一会,了解到原来这两位朋友之前就相约长途旅行过,两家孩子实际上已经相当熟悉了。因此在三人矩阵中,苹果是个后来者,她的融入客观上就有了难度。

后来我发现苹果并没有和他们一直待在一起玩,而是时不时找了游乐场别的陌生小朋友一起。最后告别时,苹果和我朋友的孩子也确实没能成为“想约了下次再见”的朋友。回去路上,我问起苹果。苹果说,“我为什么要和他们一起?”我脱口而出,“因为我们是一起来的。”我发现自己潜意识里认为,这两个小朋友是沙场所有陌生人中和我们有较强联系的,所以苹果和他们应该建立亲密关系。可是事实上,对于苹果来说,她也是刚刚见到他们不满半天,在明知“亲密关系不会继承”的情况下,我硬要把他们“拼盘”成朋友,这确实不是友谊产生的合理逻辑。

《再见了我的幼儿园》剧照

类似的情况还有。大学同学带着年纪相仿的女儿,来和我与苹果聚会。可是两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喜欢的东西也千差万别,只一起玩了第一个跳格子游戏后,就出现了无法调和的分歧,一个痴迷于玩蹦床,一个更喜欢五颜六色的糖果屋,玩着玩着游乐场里就四散开了。这倒还好,只是我和同学原本想的“搭帮带娃+叙旧”,变成了我们只是选择了同一家游乐场分别带娃。

最为尴尬的还是结束游玩一起吃饭。两个小孩在饭桌上各自摆弄餐具和食物,并不说话。虽然这些约会,不得不承认妈妈们裹挟着些和自己好友见面的“自私打算”在里面,但是同时让苹果和新朋友快乐玩耍也是重要目的。打破尴尬,我觉得自己义不容辞,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挑起两人对彼此的兴趣。“你回家,还需要写妈妈布置的额外作业吗?苹果就很抵触。”两人单音节回答我的问题,并不因为我抛出“家庭作业”这个我冒着自毁形象风险提出的共同槽点而热情起来。直到最后,苹果和同学孩子还是保持着友善但陌生的距离互道再见。

实际上,苹果不排斥陌生朋友,只要我介绍完,她见面第一次都会热情地去打招呼,只是相处一会,她就会发现那是不是她想要的友谊了。友谊可以是相互迁就,但是不能是各个环节和要素都在迁就,首先应该是认知一致占据了绝大多数,要不然这样的“友谊”在游乐场里的体现出来,就是“我总在为你玩我并不喜欢的游戏”。不凑合、不降低标准,在功能上可以成为一时的玩伴。苹果可以接受这样的玩伴,但并不认可这是真正的友谊。

《米小圈上学记》剧照

她对友谊的不将就态度,最大程度体现在了“小区社交”中。前段时间拿到电话手表不久的苹果,央求我给她办好电话卡、做好设置。刚吃完晚饭,她就迫不及待跑去小广场。吃过晚饭,很多大人都会带着孩子在小广场上跑跑玩玩。苹果对通过电话手表“碰一碰”可以加好友期待了很久。

果然,刚刚十多分钟,我的手机就收到了两条信息,她加到了两个好友。远远地,我看到苹果很开心地和她的“电话手表好友”一起聊着什么。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我手机又收到了两条信息,刚刚加上的好友,苹果取消了和她们的好友关系。我有点不可思议,等我们一起回家时,我问了她。一开始苹果想要掩饰,“妈妈,我是不小心点错了。”看来做出这个决定,她花了些内耗、费了些功夫,还带着些不确定。苹果略带着迟疑讲了自己删好友背后的感受和考虑。“我们一起玩一点也不开心。我们在玩传球游戏,我每次接到球都会传给她们,她们却从来不给我。因为我接到的少,她们还给我取外号。”她愤愤不平说这些时,我感觉到了她的不舒服。我想了想,和她分享道,“大人们的手机微信好友也不见得都算得上自己真正的‘好友’,电话手表好友也是一样啊。”似乎自己也刚刚想通这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将朋友的类型与意义作了区分,第一种是利益朋友,只因利益和用处而在一起的人;第二种是快乐朋友,只因快乐而在一起的人;第三种是美德朋友,只因欣赏彼此良好品质与价值观而在一起的人。对于8岁的苹果他们来说,谈第一种也许牵强附会、缺乏前提,他们还没有那么多现实考验和人生阅历,谈第二种深有体会,但似有不足,好友让快乐翻倍,但是好友之间不止可以共享快乐。也许第三种略显成熟和虚无,但却是苹果想要的朋友。

《阳光姐妹淘》剧照

开头提到的小敏,就是苹果这样的朋友。“你为什么认可她是你的好友?”她滔滔不绝,举出很多例子来。“她很有趣,和我很像,我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喜欢对方,会把喜欢的卡片分享给对方。”“我不会题目时,她做了第一步教我,我做了第二步,她又帮我做了第三步。”“我希望每天可以看到她。”

朋友是你喜欢花时间在一起的人。他们让你感到快乐和特别。而且你可以依赖他们。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育与发展教授罗伯特·塞尔曼发现,在我们的一生,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是变化的,大致会分为相互重叠的5个阶段。也许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友谊,至少什么是好朋友,这个阶段苹果是清楚的。即使友谊是一条流动的河,又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买到很多东西的平替,也许是大牌化妆品、也许是游戏绝版道具,但是真正的友谊却没有平价替代品。《教养的迷思》的作者哈里斯认为,同辈群体往往才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当连拼音都没玩熟练的苹果和小敏,对着手机发完要商量的“正文语音”,又继续发了一堆“呜哩哇啦”“吱吱呀呀”的语义助词,这些非人类语言翻滚着快乐的泡泡。“和她在一起,做什么,我都会很开心。即使玩个石头剪刀布,都觉得很有意思。”和对方在一起,她们一个像夏天,一个也像夏天。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然宁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个人故事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将投稿与【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标题+字数】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长期征稿


稿件示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