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上海外滩金融峰会易纲行长提通缩以前,这个词不太让提,一般官方文件都指代为负通胀或者是弱通胀。
既然是前行长摆到明面上,我们就看看他怎么说的。
这次在9月6日的外滩峰会上,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表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连续几季呈现负值,中国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
中国经济仍在复苏,但相对缓慢,希望今年底前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能够趋于零左右,又强调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支持增长。
首先我们看看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
从2023年2季度开始,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5个季度为负数。
上一次出现GDP平减指数为负还是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而且只有3个季度短暂为负,然后迅速回升。
通货紧缩(英文名:Deflation,简称“通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经济学概念,是由货币供给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给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现象。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收入下降,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形成通货紧缩。长期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最著名的通货紧缩就是
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在此期间,美国物价下降227%,货币数量年均减10%,银行数目减少4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
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与大萧条时期的急剧下降不同,日本的通货紧缩是温和但长期持续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由于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以及企业对未来增长预期的悲观,导致需求长期不足,投资和消费需求疲软。日本政府和中央银行在应对通货紧缩时采取的政策措施不够充分或时机不当,如提高消费税等,未能有效刺激经济增长。金融行业的反应更为剧烈,日本银行的资产价值急剧下跌,导致金融机构破产和合并,信贷紧缩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通缩自带正反馈加强机制:价格下降——企业收入下降,但债务不变——债务负担相对加重——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和偿还债务,减少支出和投资,大面积裁员——居民收入下降——需求进一步下降——价格继续下降。同时,银行和金融机构因担心贷款违约风险增加而收紧信贷,使得企业和消费者更难获得资金,借款人消失,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动。这种自我强化的循环使得经济难以自我调整,走出通缩。
通缩被称为经济周期中的癌症。
应对通缩最好的办法,或者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陷入通缩,在通缩刚刚显露苗头的几个月内,坚决地采取措施,抑制通缩的死亡螺旋。
可能对于我们就是2023年解封后立马采取手段,下一个时机就是现在。
可是我们太有战略定力了。
但现在面对失业率等数据,不得不面对事实。
摩根斯坦利跟决策层聊完写了份纪要,当中提到: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化了,对通缩的危害性认识加强了,这是一个好的方面。
”
“
对通缩危害性的认识有了深化,并开始打破之前路径依赖的思维模式。
”
“
决策层看待通缩的问题,深化了应对冲突的手段,大家的反应也更加开明了。
”
消费者又不是傻瓜,只能捂紧钱包。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26亿元,同比增长2.1%,7
月同比增长2.7%,环比减少0.01%,是近10年的次低点。
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783亿元,增长3.3%。
(2)汽车虽然是制造业支柱产业,但是成为消费的拖累项。
看看消费意愿,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度量消费者信心强弱的相对数,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重要指标,对于监测经济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