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NE文艺生活
ONE·文艺生活,每天都将在这里为您推荐一篇文章。它或许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我们希望这里会成为「一个」App和您文艺生活的延伸——文艺路上,有你不孤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白菜  ·  分享图片 ·  昨天  
深夜书屋  ·  翻烂这本书,普通人的逆袭之路❗ ·  昨天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不愧是冯唐写给所有人的破局心法! ·  2 天前  
洞见  ·  一个人穷的根源:想得太多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NE文艺生活

“从真实的案件中,我想象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ONE文艺生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11-29 13:43

正文

我想表达的主题从未变过,就是写我的家乡,我身边熟悉和陌生的人,以及他们看似卑微又不停令我震撼的生命。


世界依旧是老样子,新伤总把旧伤盖。最近发生了好几件大事,不说大家也能数出一二。其中有一件要跟大家宣布一下,就是作家郑执的长篇悬疑小说《生吞》终于、终于、终于上市了。 


小说讲述了两桩相隔十年的少女奸杀案,和一段深埋在五个少男少女间的青春往事。它是一部探讨人性黑白善恶、描绘某种隐秘情感的小说,既是悬疑,也是情感,既有青春的残酷,也有一个时代的光辉。结合时下热点,这本书来得真合时宜。让我们来听听,作者郑执本人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


Q=ONE

A=郑执


“我想表达的主题从未变过,就是写我的家乡,我身边熟悉和陌生的人,以及他们看似卑微又不停令我震撼的生命。”


Q 您从19岁开始写作,一直以纯文学写作为读者熟知,为什么尝试写类型文学呢?


A 我从来不觉得所谓的纯文学跟类型文学存在明确的区分界线。大众的普遍认知是只要写的是推理,悬疑,武侠,科幻,青春校园,或者是网络文学中发展壮大的玄幻,盗墓等主题鲜明的作品就叫类型文学,主题没办法轻易归纳的大多被理解为纯文学。我不这么认为。只有文笔跟精神内核才分纯不纯,说白了就是走没走心,很多成功的类型文学也很走心,好作家的文笔能把整部作品托举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审美层面。也有很多所谓的纯文学作品,文笔很差不知所云。这种界定留给读者自己去下定义好了,作者自己在写作时最好不要给自己这种限制,除非你是目的很明确的商业写作。就我自己,19岁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就是校园题材,理论上就叫类型文学,但后来又写过几本题材很偏的,难以被归类,就有人说是纯文学,还入围过纯文学奖项。至于《生吞》,只是刚好以一个案子展开,有读者想要把它归类为悬疑类型,没问题,但读过书的人会明白,我想表达的主题从未变过,就是写我的家乡,我身边熟悉和陌生的人,以及他们看似卑微又不停令我震撼的生命。总之,当作品优秀到一定程度,这个所谓的界线是不存在的。


Q 这几年经历了什么?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出这个故事?


A 每个人的经历都很难一句概括吧,但我在20岁到30岁这十年间确实集中经历了很多人生中大的变故,有些经历甚至是提前了太多。但我从不认为有“在不该承受的年纪”这种假设前提,所有的经历,来了就是来了,没有该不该,人生的节奏感是完全被动的东西。至于写《生吞》时的心境,创作压力很大,但精神上很放松,因为前几年长篇小说市场实在不景气,自己又有经济压力,写了两本短篇合集,卖了几篇影视版权,同时也跨行做了编剧。两三年下来,经济压力暂时没了,终于又能心平气和地操长篇,不用想着怎么写好卖,怎么写适合影视改编,只想着对文学本身负责,怎么厉害怎么写,怎么大胆怎么写。事实证明,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结果,自己挺满意的,暂时看来,读者反响也挺满意的,还有人说感觉我的风格变了,其实是,因为他们看惯了我前几年写的那两本短篇集,写得很拘谨,目的也很强,无法完全体现自我。这本《生吞》,放开了,这才是真正的我,大家不妨重新认识一下。


当年我就在想,这样一个跟我同龄的孩子,被迫背负磨灭不了的“原罪”,他的一生又会是怎样?


Q 如此缜密的一个故事,情感也高度饱和,创作历时多久?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A 2014年底,当时在台湾,因为看了两部国外犯罪悬疑题材的电影,突然觉得国内当代好像还真没有类似题材的作品,犯罪有,悬疑有,但我真的没看过把人性挖掘到足够深的,有真正文学魅力的作品。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都不够漂亮。恰巧当时我正在微信上跟当警察的小学同学聊到小时候家乡一起很轰动的大案,我就突然动了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念头,有了念头就收不住了。案子叫“三八大案”,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小说里改叫“八三大案”,一个手上十几条人命的亡命徒,在临行前给自己的小儿子写了一封信,当年我十一岁,在电视上看记者读这封信时的震撼历历在目。《生吞》以这个案子为背景,真正的主角就是那个小儿子,当年我就在想,这样一个跟我同龄的孩子,被迫背负磨灭不了的“原罪”,他的一生又会是怎样?但小说里的故事是完全虚构的,因为太多读者问这个问题。是我想象了这个孩子的一生。构思的过程很漫长,我也没有急,2015年一整年一边写着两个电影剧本一边构思整个故事,直到2016年,剧本暂时忙完了,我回到沈阳老家住了大半年,去翻阅资料,跟当警察的同学和长辈请教刑侦的一些基本知识,甚至还寻访过一两位经手过当年那起案子的当事人,准备工作一直做到2017年初。2017年3月,one的编辑跟我邀约开长篇连载,我才真正开始动笔写。也许是准备工作很充分,真正写起来很快,从来没这么顺过,十八万字,六周就写完了,于是就有了《生吞》。


Q 《生吞》堪称年度悬疑黑马小说,您认为它和其他悬疑小说有什么不同?


A 好看,就是好看。不一样,是真的不一样。”(以上这句是读者原话,我自己不好意思夸,要脸)总之,我基本达成了最开始创作这部长篇的初衷,想填补一个空缺,想证明自己真正的实力。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做到了,不管是被当作类型文学还是纯文学看,都不丢人。至于这本书能走多远,都是读者赐予了。


Q “小孩子的恶是纯粹的恶,成年人的善是复杂的善。”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A 如果孩子天性里没有恶,为什么我们从小还要接受那么多向善的教育?我是坚信人性本恶论的,我人非常悲观。但是成年人,就是要在善恶的标准在心中都明了以后,在天平两端摇摆跟选择的过程,所有的选择累积在一起,才拼凑成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而这本书真正想写的主题,就是人从孩童走向成年这个过程中,善恶的选择。这句话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我不该过度阐释,但我想推荐一个我最爱的美剧,《真探》,最后一集的最后一场,马修麦康纳坐在轮椅上讲的那个故事,用星星跟黑夜比喻人性的善恶,是我看过的对人性善恶论最唯美也最动情的表达,这个意象跟比喻也被我借鉴到了《生吞》里。


永远不停止思考“自己到底要活成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Q 《生吞》是一部探讨人性黑白善恶、描绘某种隐秘情感的小说,既是悬疑,也是情感,既有青春,也有一个逝去的时代。主人公们最后都没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你觉得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是否真的重要呢?


A 我觉得,永远不停止思考“自己到底要活成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停止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你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就停滞了,除非你是高僧大德或者开悟成仙了。我曾经写过一句话:“生命最大的洪流,是平静如水。”大概就这个意思。


Q 怎么看有读者把《生吞》比做中国版《白夜行》?


A 实话,非常忐忑。这是一部分读者对《生吞》的高度认可,但也怕招黑。其他没想太多,起码大家知道两本书想讲的核心主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个题外话,对自己本土的文学作品要有自信,也谢谢那么多读者给我的自信。


Q 听说《生吞》的影视版权正在火热洽谈,近期本土原创悬疑剧也口碑崛起,您对《生吞》的影视版有什么期待呢?


A 因为我自己也在做编剧,自然在写小说的过程中就对改编方向有很多想法。很多读者都说,《生吞》改变起来很有难度,这个我也认同,但只要是好东西,难度越大才越有趣,才越有价值。今年的国产网剧看到不少惊喜,《无证之罪》跟《白夜追凶》都很优秀,虽然各有不足,但这两部剧背后能看出团队跟制作水平越来越专业跟认真,虽然一时半会儿追不上美剧,但至少朝那个方向又迈了很大一步。好东西是会得到观众跟读者认可的,事实也都看到了。还是那句,在我们揶揄过粗制滥造的国产烂片以后,还是要对自己的本土创作有信心。至于《生吞》的改编,我已经有确定的想法,也在跟合适的影视公司洽谈中,可以透露的是,我自己会做编剧亲自写,一方面是对这本书感情很深,不想辜负对它期待那么高的读者,另一方面,换了别人,真写不好。一句话,我行我上。



推荐文章
N+白菜  ·  分享图片
昨天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2 天前
洞见  ·  一个人穷的根源:想得太多
5 天前
包容万象  ·  人类灭绝后,地球将变成这样。。
7 年前
冷爱  ·  婚前越装逼,婚后越苦逼
7 年前
可可英语  ·  BBC英语六分钟|领导者是做什么的
7 年前
exosomes  ·  探索频道:转移肿瘤的定向标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