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百读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果然,外国人笔下中国史真是百无禁忌! ·  昨天  
洞见  ·  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些“不近人情” ·  3 天前  
冯唐  ·  这些梦境是在暗示你!一定不能忽略 ·  2 天前  
星火之声网  ·  ​含金量很高的一段话 ·  2 天前  
星火之声网  ·  ​含金量很高的一段话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百读社

精神生活的可能性

百读社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5-07 20:01

正文


整理 | 丹子


在高铁上读《东京本屋》,勾起了“乡愁”。想到小时候去外婆家路上必经的新华书店,每次站着看书直到被店员赶;中学时代去的卖打口碟的租书店,遇到高年级男生总不太敢进门;常和同学光顾的大学书店,从那里陆续买回半床书,一天半夜里塌了……这些年过去,“就像在河川放流鲑鱼苗,等待鱼儿从大海洄游并溯河而上,这样漫长的过程”。它们都不在了,我游回来了。



....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立即购买)

这本书不只有鸡血和鸡汤,也有理性的反思。最末一篇采访,“一个人的出版社”夏叶社社长岛田说到一家2013年关闭的有九十九年历史的书店。“那时,我真的搞不清楚为什么它要关。那时候我相信,只要书店不断地努力,专业的店员精心选书,一定能吸引理想的客流。


”在大学时代最爱的书店关门时,我也有一模一样的想法。岛田给出了他的结论,并说“书店并不是只为爱书人而存在,也不是专业店员的自我实现之地”。给我当头一棒——是否正是所谓“爱书人”的“成心”害死了书店,害死了书?这只是本书引人思考的点之一。留有余地,引而不发,吉井深谙留白之道。


读书过半时,一个朋友问我两个问题:你喜欢哪个店?哪个访谈?读完,前一问的答案有了,后一问我想了想,答道:“最喜欢的书店说不上来,如果说想让某家书店更长久,那就是模索舍。”他说“我也希望模索舍活下去”。吉井说:“我的部分性格是由它(模索舍)提供的文化因素形成的。


”我能理解这句话下笔时的郑重。这家有四十五年历史的独立书店,以学生运动为背景而诞生,至今保持着创业之初的“不审查”精神,“支持表现和保持言论活动的多样性”,不管写什么都不会拒绝。



....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立即购买)

如果你对开书店的人生有憧憬,向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书店或想当书店店员,那这本书会是带你进入真实世界的祛魅之作,目前市面上引进的、原创的独立书店指南或书之书比比皆是,但大多是以读者或书虫的眼光在逛店。

店铺如何经营,如何融入社区,如何坚守这盏灯光这些话题往往只能在某家书店消失时引起人一时的关注,虽然现在地面书店情况回暖,商业地产与书店的结合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书店,但如何摒弃“美丽”书店、“独立”书店这种虚妄,真正创造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仍是值得我们向日本书店人学习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