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二,清晨六点。阜阳西站站前广场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满。
安徽阜阳这座劳务输出大市,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考”。数不清的旅客,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出发远行。
这一天,记者来到阜阳西站,与行色匆匆的旅客、坚守岗位的铁路工作人员一起,感受春运中悄然发生的三种变化。
旅客在阜阳西站排队检票乘车。(张续亮 摄)
——客流流向越发多元。
离发车还有半小时,准备前往合肥务工的孙祥带着行李赶到了车站。
“前几年,我们同乡大多在浙江、江苏务工。这两年,省内也有许多就业机会,不少人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孙祥说,今年是他第一年到省会工作,他的新年愿望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自己能多挣点钱”。
穆书雯是当日车站值班站长。今年是她在工作岗位上经历的第15个春运。对阜阳这个人口大市的春运变化,她感受格外真切。“阜阳春运客流经历了从最初向珠三角流动,到长三角、杭甬地区的多点开花,再到近年来省内客流占比提升的变化。”穆书雯认为,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此外,“反向春运”和春节旅行同样让客流流向发生改变。穆书雯说,以往人们的单向过年如今变成了双向奔赴,春运途中,有在外务工的人们回乡探亲,也有不少人“反向过节”,选择去大城市和在那里工作的孩子过年。
——设施、服务越发完善。
2019年,高铁阜阳西站启用,阜阳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曾几何时,春运最高峰时,阜阳站站前广场上有超过一万名等待进站的旅客。为了让旅客们不在寒风中等候,站前广场搭建了不同颜色的临时候车大棚,分别代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方向。
“那时候人多得不行,在大棚里找个落脚地都难。大包小包挤在一起,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交谈声,乱成一片。”旅客李民俊回忆道。
如今,刷证进站的便捷方式,大幅缩短了旅客的候车时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4年,阜阳站的“候车大棚”完成了它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阜阳西站值班站长穆书雯(前右)为旅客答疑解惑。(张续亮 摄)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铁路服务也在持续升级。
“以前坐火车回家,车厢里空气不好,座位又硬,一路下来腰酸背痛。现在坐高铁,不仅速度快,可调节座椅舒适多了。” 旅客赵女士说。
从拥挤嘈杂的绿皮车到整洁舒适的高铁车厢,从拥挤的候车室到宽敞的候车大厅……种种细节的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印记,也有铁路人的不懈付出。
“过去坐火车,很多人在旅途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就怕卫生间环境差。”车站工作人员刘娟说,现在他们白天进行动态保洁,每晚还会开展深度清洁,不仅要保证卫生间干净整洁,连座椅都要仔细刷洗。
——旅客行囊越发轻便。
在穆书雯看来,如果把春运变迁看作一部时代纪录片,旅客行囊的变化便是其中最直观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