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自成一格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渗透着农耕文化特有的气息。
比如初学走路的小孩子,从举步维艰到跌跌撞撞再到健步如飞,难免有个过程。这中间,摔跤是常常发生的事。除了把桌椅板凳移到角落,腾出空间给孩子,用实际行动支持扶持以外,乡间的人们在话语上也同样是鼓励的。面对摔倒在地号啕大哭的小朋友,年轻父母总要心疼不已,而长辈们则会说:跌跤大大,跌跤大大!意谓摔倒一次孩子就成长一次。
成长过程中,这一“跌跤大大”的说法,实在是很有哲理的,“吃一堑长一智”嘛,所谓成功,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然而,与这一种“跌跤大大”不同,说到“跌跤坐坐”,则带有了嘲讽讥笑揶揄的成分。
我曾经听某婶子数落她老公道:说好一早去土产公司卖萝卜干,困过头半个钟头,别人排队,偌却去一边吃馄饨,钞票呒有拿进先用起来。等偌吃好弄好,收萝卜干的人都要去吃晏饭哉。跌跤坐坐,竟有你这种人,真当气数。这婶子是有名的快嘴,一旁的男人并没有声响,大约是习惯了,或者竟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大妥当吧。
我体味着这一句“跌跤坐坐”,觉得它包含的意思很丰富,既有不该跌跤之意,又有跌倒了之后就该赶紧爬起来迎头赶上大部队的意思。还原婶子的意思,就是批评老公不该睡过头,既然睡过头了,就该把自行车骑快些,更不应该再浪费时间去吃早饭。
思想起来,这件事真是有趣极了。
我们身边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抓紧抓紧再抓紧,绝不让时间白白流逝,工作生活都用上优选法,单位时间有效利用率惊人,仿佛大机器生产线上的工人。陈佩斯、朱时茂演过一个小品——堂倌端出一碗面直接倒在桌上,说“里面等着洗碗呢”,真让人笑死。快则快矣,但除了快,还有个啥?
明人张宗子《陶庵梦忆》里写的一个故事,因为里面的主人公是钱塘江边的西兴人,所以记得极清楚。“昔有西陵脚伕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所偿,痴坐傻想:得是梦便好。”一个过塘行的伙计因跌跤把别人的酒瓮摔碎了,又赔不起,就坐在地上傻想,希望这一切只是一个梦而已。在这里,“跌跤坐坐”展现的,是一种无奈,一种绝望。要是跌跤之后马上起身而去,我并不认为是一种潇洒,我想这脚伕肯定是逃走,可能逃到钱塘江北岸的杭州城里,省得赔钱。
今年夏天特别热,据说是五十年未遇的热,啤酒之类的饮品成了热销货物。一个快递小哥在路上飞驰,突然,跌跤了,货物落了一地。天是如此之热,客户也要给差评了,怎么办?小哥的心情肯定沮丧到了极点。然而,我们在视频里看到这么一幕:小哥坐在地上,在散落的货物中拿了一罐啤酒,开始喝起来。看到这里,我不禁为这个小哥鼓起掌来,觉得这小哥真是潇洒至极。
“跌跤坐坐”原来也是可以赞美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事物有两面,看问题不能机械死板一根筋,水可以蒸腾为汽为云,云又成为雨,落下来变成水。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等时间。
生活中,不妨“跌跤坐坐”。
下雨了,有人问一个走得慢的人为什么不跑,那人说:跑什么跑,前面照样在下雨。
说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