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获“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作品
高甲戏《围头新娘》
改编的节目赫然在列,还有杨帅、黄艳艳、吴清华、苏燕蓉、王君安、李哲等新老戏骨联袂献艺戏剧节目
《
福建有戏
》
。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版图的高地”,福建素以“闽派戏剧”驰名中外,并以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并臻,受到业内外热捧。
福建是戏剧大省,戏曲资源蕴存深厚、传承久远。
早在2000多年前,福建就出现了盘诗、答嘴鼓、十音八乐等古老曲种。
时光荏苒,历经岁月淘洗,福建现存23个活态剧种。
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福建省传统戏剧类24项、曲艺7项。
其中,莆仙戏、梨园戏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
莆仙戏《三姓奇缘》在莆田市荔
城区黄石镇上演。
历史的筛子总是无情,唯有直击心灵、直视灵魂之作,方能唤起悠远情思,长葆艺术生命。
中国剧协原副主席、戏剧理论评论家季国平认为:“当代福建戏,其特点是历史剧多,文人戏多,形象鲜明,内涵深刻,直指人心,感染力强。福建戏剧人在创作新剧目时,对戏曲多持敬畏之心,非常重视传统,强调新创剧目的戏曲化,舞台呈现并不追求大场面,而是在诗意和空灵上下功夫。”
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剧场大厅的梨园戏“十八步科母”展示吸引了入场观众围观。
戏剧在观众心中能活多长,在现实中就能走多远
。
20世纪80年代,福建剧作家创作了《新亭泪》《秋风辞》等一批历史剧,因其强烈的思想性与文学性,在全国独树一帜,并引发了全国的历史剧创作大潮。
第九届福建艺术节,高甲戏新编历史剧《冯谖与孟尝君》上演。
在2
个多月前的第九届福建艺术节上,戏剧会演的39台剧目中,历史剧就占了19台,涵盖了几乎所有参演剧种,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新思考,很好地延续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闽派戏剧以历史剧作为剧本创作显著优势的优良传统。
担纲3部大戏执导重任的导演傅磊说:“演员拼到最后是拼文化,拼对戏剧的精诚,拼对人民的热爱,拼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举手投足皆须赤子之心。”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越剧《万婴之母》在福州首演
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包容性,也有排他性。怎样在人我之界、源流之别中,搭建交流互鉴的桥梁,创造合作共赢的契机?闽派戏剧有着自己的信念和坚持。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17日至21日, “中法美丽乡村行”活动举行。
此番前往法国乡村巡演,福建精选了莆仙戏《百花亭》、打城戏《献铙钹》、泉州高甲戏《吝啬鬼》、漳州布袋木偶戏《巴黎圣母院》和泉州提线木偶戏《钟馗醉酒》献给法国观众。
泉州高甲戏演绎法国著名喜剧《吝啬鬼》。
福建剧团来到“世界戏剧之城”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演出时,4场巡演场场爆满。法国观众纷纷表示“从未见过这样的演出”。80岁的观众塞西尔在卢尔马兰看完演出后,又赶到戈尔德和阿维尼翁“二刷”“三刷”表演。她还将自己亲手缝制的薰衣草香包送给展演团导演,香包上绣着法语“感谢”。
这样的热爱并不是偶然。近年来,在巴黎MC93剧院,300多名观众欣赏泉州梨园戏剧团赴法巡演的首场剧目《董生与李氏》。
演出结束后,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员反复谢幕10次,长达8分钟。
《董生与李氏》剧照
庆功酒会上,法国MC93剧院经理、著名导演帕切克·索梅尔先生双膝下跪,盛赞泉州梨园戏艺术,以及曾静萍、龚万里两位主角的表演,“达到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文化认同是发展的桥梁,也是文明的再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先后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30多次交流演出。去年,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近20个经典剧目轮番“出海”,载誉而归。
对时代命题给予切问之思,对精神原乡给予慰藉之心,对文明本源给予穷究之探……
正是这样的现实观照、人文关怀、文化景深,赋予了闽派戏剧穿越时空的力量和同频共振的感召,将尊崇和平与发展的闽人声音、闽人智慧、闽人力量播撒到五湖四海。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赴新加坡交流演出与当地华人合影。
众所周知的是,福建有海外侨胞约2000万人,分布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直以来,闽派戏剧频频“出海”,是探亲——把家乡的温情带给同胞,也是邀约——炎黄故里永远欢迎游子归帆。
一边是新知交,一边是故人情,闽派戏剧天意人心两不负
。
长空一轮月,照我复奚归?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