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也谈钱
从草根起步,为最终财务自由而奋斗的也谈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何夕  ·  薛蛮子朋友圈辟谣了。 还活着。 ... ·  21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85 ... ·  2 天前  
心禅道  ·  投资#785 ... ·  2 天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旧文重温】互联网价值地图,社交网络产业链跟 ... ·  3 天前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研讨会】3月14-16日,并购六条重大机遇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也谈钱

亏本卖出

也谈钱  · 公众号  · 投资  · 2024-09-06 14: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实践资产配置中的一些发现和感受,包括更理性的处理亏本卖出、投资决策更有章法、全局视角进行资产配置、有计划地退出不适合的投资,以及资产配置对心态的影响。文章还提到了颗粒度的问题和具体再平衡操作的建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更理性的处理亏本卖出

作者意识到在资产配置中,需要更理性地处理亏本卖出,不再过分关注买入成本,而是关注两者之间的价差,从全局的视角考虑问题。

关键观点2: 投资决策更有章法

作者强调资产配置提供全局视角,打通所有投资,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有章法的决策。

关键观点3: 全局视角进行资产配置

作者通过资产配置的实践,意识到全局视角的重要性。包括考虑现金仓位、各种情况要卖什么、买什么都非常清楚。

关键观点4:

作者分享了如何有计划地退出不适合的投资,包括利用新增资金降低投资比例,利用涨跌阶段进行再平衡卖出。

关键观点5:

作者提到资产配置对心态有帮助,通过再平衡操作,影响心态变得更平和。


正文

周一实证 下的留言,很多小伙伴好奇我做资产配置的具体细节,这篇展开聊聊。也借着大家的提问,分享一些实践资产配置时的启发。

先说一下,资产配置是很个人的事儿,这些方法是我结合实际情况一点点迭代出来的,可能未必普适。 建议大家重逻辑、轻结论 ,具体还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

1、更理性的亏本卖出

这是我最近特别有感触的发现,自己做决策时更容易放下买入成本了。

回本是一种执念,时不时就会看到这样的留言:之前投资乱买的,终于遇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更好的。但随后总会补一句「 等我回本就换过来 」😂

回本有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1. 这笔投资未来是涨是跌,根本不在乎我们什么价格买入。

  2. 我们怎么知道“坏投资”回本的收益,能赶上同期“好投资”的收益?

但理性如此,人就是很难摆脱这种情绪。即便知道这三条线一样长,依然会有「上面这条最短」的感觉 👇

但我最近突然发现,自己对成本的在意程度变少了。

因为也挺简单的,再平衡要求我卖出一笔亏损投资时,常常是为了买入另一笔同期跌幅更大的。

这么两相对比,关注点就不再是卖出旧投资我亏了多少,而是关注两者之间的价差「我赚了~」

不限于一笔投资的盈亏,资产配置会从更全局的视角考虑问题,也更容易纠正错觉。换个视角 👇 这个错觉是不是就没那么明显了

有时候我们把困难归于情绪、人性,但也可能是认知和方法还有欠缺。 如何退出亏钱的投资,后面 3 还有一条思考

2、投资没变,但决策更有章法

每次聊起投资上的新思考,总有小伙伴着急,我是不是换投资了 😂 在 我当前的投资 里也聊过,其实我现在持有的具体投资和以前依然差不多。但资产配置很有帮助的一点是,提供全局视角,把所有投资打通。

这里其实也可以回答一个问题, 多少是资产配置的合适比例?

我也不知道 🤷‍♀️ 假设咱俩都有 50 万本金,我年入 5 万,你年入 50 万,咱俩合适的资产配置能一样么?资产配置受人的影响,比钱的影响更大。

所以我是这么行动的:

  1. 先别管所谓「合适的资产配置比例」,先盘点清楚自己当前的所有投资,看看他们各自占比多少;

  2. 就拿当前这个数字作为自己的资产配置,开始行动,开始执行再平衡;

  3. 后续持续复盘自己感觉不舒服、值得优化的地方,一点点调整目标。

相比于合适的比例,资产配置更大的帮助是全局的视角。比如这种情况——我有主动基金,有长赢、长钱,有海外投资,还有自己买的指数、个股。如果有一笔 2 万的新增资金,决定应该买什么、买多少?或者反过来,变现 2 万,应该卖什么、卖多少?

以前这类问题往往就是凭感觉现拿主意。但现在我总能给出清晰的回答了——做一次再平衡就都清楚了。

上次有小伙伴问,每月买入投资是用新钱,还是已有本金,这个问题也能一起回答。

我在资产配置里有现金仓位。其他投资下跌时,现金就会被动超过目标比例,触发再平衡买入;反过来,上涨触发再平衡卖出也是一个道理。新增资金进来也会增加现金比例,触发再平衡。这样一来,定投和资产配置就统一在一起了,这笔钱是本金还是新增资金,其实没影响。

是不是很全局的视角,各种情况要卖什么、买什么,就非常清楚了。

而且不仅如此,新钱进来也是一次退出不合适投资的机会。

3、退出不适合的(亏钱的)投资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思考,如何有计划地退出不合适的投资,不用坐等回本:

首先,每次新增资金进来,现金比例增加,都会导致其他投资比例下降。可以借此机会在不卖出的情况下,降低这笔投资的比例。

其次,涨跌都是阶段性的,任何投资都会阶段性表现好,包括想要退出的投资。 「过度再平衡」这个方法很好用。

假设 A 投资我们持有 10%,现在因为表现好变成了 11%。标准的再平衡只要卖出 1%,回到 10% 就好。但用过度再平衡,此时可以卖出 2%,让比例降到 9%。

再平衡卖出,一定是这笔投资相对表现好的时候。用涨得多的,买涨得少的,从心理上更容易克服「亏钱卖出」的情绪。

当然,其实就算没有资产配置我们还是可以这么做的。但资产配置能提够一个更严谨的规则、更有计划。

4、关于颗粒度

还有两个小伙伴问到,在什么纬度上再平衡?比如是只关注 A 股、美股这样就行,还是具体投资也再平衡?要不要在稳健投资和长期投资之间再平衡?

首先,考虑资产配置和再平衡时,我只会看长期投资这一个部分 👇

稳健理财和活钱要留多少是当前生活决定的,和投资反而关系不大。

其实最开始我考虑资产配置和再平衡比较粗旷,就关注 A 股、海外投资的比例。但很快发现这样不行,因为一旦触发再平衡,不知道变化具体是哪笔投资带来的,不知道买谁、卖谁……

再后来,我把颗粒度具体到资产类别,比如主动基金、长赢+长钱、恒生红利……发现还是不行,因为哪怕都是主动基金,涨跌也不一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