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马江博说趋势”,再点击右上角的“···”,选择设为星标,文章每天自动推送
我是马江博,关注我,看清趋势与财富。(我在得到APP的政经趋势专栏《马江博·政经参考》(全年260讲)已上线,详情见文末)
什么样的城市有未来?我给一个有意思的判断指标。
就是一定要去还在疯狂建大学的地方。
比如现在作为教育荒漠的广东,正在疯狂建大学:
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等合作办学先后开办,并且还在筹建香港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等新高校。
佛山:佛山科技学院升格为佛山大学,引进南方医科大(顺德校区)、广东财大(佛山校区)、华南师范(南海校区),和港澳合作办学香港理工大学(佛山)。
珠海:先后引进了中山大学(珠海)、北师大(珠海)之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还和香港一同办学了香港理工大学本地校区。
广州:已有中大、华工两所985高校,七所双一流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广州校区,同时加快筹建广州交通大学、黄埔大学等。
东莞:正式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并且在去年,东莞已向教育部申报设立大湾区大学,这还是首个以“大湾区”命名的高校。
深广珠佛莞齐齐发力,剑锋直指新办大学,背后是经济产业实力和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对称:
1、高校数量少,广东是经济、人口、工业、财政、外贸和转移支付的第一大省,经济实力常年全国第一。但深广佛珠莞的本科高校的数量加起来才仅为49所,而武汉一个市的本科院校就有47所;广东的双一流大学,深圳只有1所,广州7所,其余地方一个也没有,远不及京沪江浙等教育大省。
2、大学生数量少,深圳在校大学生不到20万,佛山、东莞都只有15万多人,而二线省会城市普遍都在50万以上。东莞的大学生/常驻人口比为1:66,深圳更是低到只有1:95,广东省内除了广州,几乎就看不到在校大学生。
3、经济虹吸不等于人才虹吸,广东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在地理版图上的虹吸却十分有限,只能勉强虹吸广西和湖南老表的人才,而其他地方的人才要么选择去更发达的上海(江西、福建、浙江),要么去武汉和成都(湖南、重庆、贵州),所以广东省更多的不是对外虹吸,而是内部虹吸,造成了粤东西的极大差距,也形成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洼地。
经济强而教育弱,让一众广东发达城市都开始拼命建大学,并有着扭转高校劣势的强烈冲动。而且,就这两年的动作来看,广东诸市是非常非常着急的。
急,就代表有机会,非常急,就代表大机会。
工业时代,城市的活力中心在港口;
金融时代,城市的活力中心在CBD;
科创时代,城市的活力中心在大学。
今天美国最强的科技公司,苹果、特斯拉、英伟达、谷歌、Meta,没有一个是在纽约、洛杉矶的CBD地区,而全部聚集在硅谷的斯坦福大学周围。
同样,硅谷、北京中关村,波士顿科创走廊、广州天河科技园、深圳南山科技园等著名科技集群,都在大学旁边,都是依托大学而生。换句话说,在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能创造的财富效应,远远超过那些巨无霸的工厂。
所以,哪里的大学拔地而起,哪里的机遇就应运而生。
一是产业需求庞大。珠三角作为我国的超级都市圈,对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庞大,现在又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期,对各类高端顶尖人才更是渴求,光靠吸引外来人才根本不够。产业需求激发出各类应用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教育的加持,因此教育和人才的大机会在广东。
二是稀缺性。不论是去北京还是上海,教育资源丰厚,遍地名校毕业,但同样是发达的经济圈的广东,目前正在教育这一薄弱项上拼命发力,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稀缺性决定了广东高等教育和人才的大机会。
三是本土重视。毫无疑问,本土人才、本土教育行业将会受到本地政府的最大支持力度,不论是在就业、创业、经商还是各个方面,都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四是财力充沛。广东能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本地教育中,也就意味着当地政府有充沛的财力,在经济下行的时代,财政有钱的城市和没钱的城市,不管在体制内外,未来前景完全不同。
最后再重复一遍,去愿意建大学的城市。█
特别推荐这条信息:
在接下的一年里,周一到周五,我将帮你追踪最新的政经趋势热点,每天2000到3000字,帮你在时代巨变中,找到自己的决策坐标,获得更多的确定性。
这个日更专栏产品也有如下推荐人,他们是:知名经济学家管清友、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宁向东、知名商业观察家吴声、《财经》杂志主编何刚、凤凰网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吴晨光,笔记侠创始人柯洲和得到APP《关系攻略》主理人熊太行。
欢迎加入→
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小马哥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