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近日,阿里巴巴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没有收银员,无需排长队、东西买完就能走。第一次进店时,打开“手机淘宝”,扫一扫店门口的二维码,获得一张电子入场券。通过闸机时扫这张电子入场券,进入店内之后就可以购物了。
来源:搜狐
如何评价马云的无人超市?
作为工程师,先黑。
这个超市刚有宣传的时候听说要走一个门才能结账我连看都没看到就说是RFID方案。果然是RFID。这个系统毫无新意——15年前我就做过。对,一模一样的应用。这么多年了,问题也并没有很大的改善。
RFID的技术问题是它是个自扰系统,一个扫描平面上每多一个Tag正确率就降低一个数量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意味着,你的商品堆叠数每增加1,你就要增加1个数量级(当年的数据差不多是7倍吧)扫描器个数和扫描时间来维持相同的错误率。
用人话说,就是比方说你买个柚子出门,这时候门要1个扫描器扫0.1秒就能以99.99%的信心给你算出钱数来了。但如果你拿两个进去,同一个门就只能以99.9%的信心放你在同样时间内过去。但如果你拿着一筐十几包各种方便面呢?这个门得用上十几个扫描器,才能保证在1秒内以99.9%的信心放你过去。
但你想想你去超市一般买多少件东西?这还讨论的是理想条件。还要防损呢。破坏标签怎么处理?都不称重做一个校验吗?干扰和伪码怎么处理?恶意用户完全可以用现在那么多又便宜的IoT设备做个可编程tag,专门篡改RFID返回结果,把贵的商品伪装成便宜的商品。还有抗干扰本身就是个问题。RFID信号很容易被厚实物体遮挡。
当然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都不是问题。只要达到95%的可靠就行了嘛,比超市日常损失低就行。
黑完了。为了全方位,也来说说好话。
首先我估计马云搞这事一定是看准了一个问题——超市收银本身就是要承受不确定性损失的,而它又是个人力做起来最麻烦、效率最低的活。这意味着不完美的技术只要效果不更差的前提下能提高效率就可以用。
虽然我对RFID能否堪此大任表示悲观,但这个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没错这是好话。毕竟,搞应用的从来就应该追求技术优化流程,而不是完美的技术。
这种技术应用的出现,个人以为最合适的使用场景是形成一种相对比较新的小型超市模式(评论里总结说是大号自动售货机,我觉得总结的很好)。在相对不繁华的街区设立24小时门店,提供标准化日常快消品,尽可能小SKU,不提供任何散装商品。以标准化、日常、小SKU对抗RFID的缺点,以丰富可变的SKU和难以用自动机械供应的商品来与自动售货机竞争,以低廉的运维成本将更好的商品服务提供给原本规模不足以维持的地区,扩大商业触手范围。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模式可以提供非常宝贵的落地服务,包裹落地保管之类的增值服务可以一揽子全上,极大增强电商的竞争力,会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商业模式。
至于担心什么收银员下岗的——别担心太多。个人估计,这种模式应用起来,对普通三产从业人员的需求会增加的。总体来说,目前所有“AI”技术的应用都会增加底层和中高层劳动力的需求。
中低层劳动力要小心了。就是类似底层劳动者的小团队领导、低技术手艺人等技术门槛不高、主要靠区域性市场需求生存的,将会减少很多。
评论中一些问题的答疑。
和Amazon GO相比有什么区别?
简单说Amazon的技术水平高得多,问题考虑的很周全。但在我看来,Amazon的方案部署成本更高,SKU有更大的技术限制,短期内可靠性可能低于RFID(虽然实际上由于多途径校验的存在,可能效果更好)。阿里家的技术如果能在几个关键点上下点功夫,是有推广价值的。
和自动售货机相比有什么区别?
关键区别是自动售货机你先付钱,商品的投递还不可靠。这在商业模式上是巨大的差别。自动售货机上买东西一旦出了问题,消费者成本很高,于是购买动机是很低的。
而超市里买东西,你东西拿到手了再出门结账,万一过程出了任何问题消费者损失是零。对消费者来说,无人超市进去没门槛,而自动售货机消费有门槛。
其他很重要的区别还有自动售货机的SKU非常非常有限,技术限制很大,而阿里的无人超市虽然也有一定限制但宽松了许多。不说别的,无人超市可以以和其他商品类似的可靠性供应各种水果蔬菜,而自动售货机根本做不到,即便能供应也要面临不标准商品的各种问题,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规避。更何况,自动售货机没法提供增值服务。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知乎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