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成为了科技大佬们谈之色变的话题。从“颠覆传统金融”,到如今的“不做金融”,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问题是,不做金融,那乐信做什么呢?
4月18日,在乐信2018合作伙伴大会上,乐信CEO肖文杰表示:
“乐信不做金融,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
去年刚上市的乐信,“变身”技术服务商。肖文杰指出,乐信将输出电商场景能力、大数据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小微资产运营能力等三大金融科技能力。
事实上,高调宣称自己“不做金融”的并非只乐信一家。
数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间隙,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对媒体表示,
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再做金融。
早在2017年初,蚂蚁金服也宣布,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Tech),帮助机构做好金融(Fin),
进入金融领域是“一不小心”。
急于撕掉“金融”标签投向技术服务领域的乐信,是强监管下的无奈之举还是另辟蹊径的业务转型?
上市遭遇强监管
2017年12月21日,总部位于深圳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乐信
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
挂牌。乐信共发行1200万ADS,每ADS发行价为9美元,募资规模为1.08亿美元,承销商为高盛
、美银美林、德银以及华兴资本。
而就在2017年年底,“现金贷”强监管令一众上市互金公司遭遇大跌,趣店股价更是跌至腰斩。
2017年11月21日,监管层发布“特急”文件,称部分机构开展的“现金贷”业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要求各级小贷监管部门立即停批网络小贷牌照,禁止新增批小贷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贷业务。
2017年12月1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暂停新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已批设机构,要重新核查业务资质。
彼时乐信正在IPO前夕,受此影响,乐信更新了招股说明书,
拟融资额从5亿美元大幅调低至1.08亿美元之1.52亿美元之间。
赴美上市后,乐信情况如何?
乐信旗下业务包括包括三大部分:
消费分期平台分期乐、网络借贷中介服务平台桔子理财、金融资产开放平台鼎盛资产。
其中桔子理财作为网络借贷中介服务平台,其资产均来自分期乐商城的白领消费金融债权。乐信引以为傲的智能资产管理系统“虫洞”则是由鼎盛资产自主研发。
此外,当下热门的概念乐信一个也没漏掉。据媒体报道称,
乐信超过98%的订单,都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实现自动审核;
乐信还成立了区块链实验室,
尝试用区块链技术打造“超级账本”,
提升内部业务节点和合作伙伴之间,在对账、清结算等环节的协同效率,建立起产业链各个节点间的深度信任。
3月20日,乐信发布了其上市以来的第一份财报显示,2017年四季度,乐信总营业收入达到16亿元人民币,
毛利润达4.3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79.5%,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息税前利润为2.37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第四季度增长322%。
截至2017年末,乐信已拥有2390万用户,同比去年增长99.2%;2017年全年促成借款总额477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115%,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4季度,在市场环境及监管政策影响的多方影响下,乐信超过90天的逾期率为1.14%,甚至低于2017年第三季度的1.22%。
有媒体报道指出,2017年年末央行及银监会联手整顿不规范网络借贷行为后,
网络借贷用户普遍出现还款意愿下降、平台逾期上升和惜贷的现象。
财报发布当天乐信股价却迎来暴跌,盘中跌幅一度跌超16%。为何营收净利润见长,市场却不买账?
纵观乐信一路走来的历程,从2013年10月,分期乐上线并开始在学校做推广。到2016年,校园贷就已因跳楼、裸条被推向风口浪尖。
至今,乐信仍紧抱“校园贷”,也让乐信无法摆脱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而同样是校园贷起家,又都在2017登陆纳斯达克的趣店已在退出校园贷、现金贷之后,开始进军汽车分期市场。随着2018年两家公司最新财报的发布,曾经相似的乐信与趣店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对比以往的数据,乐信在2015年亏损了3.1亿元人民币,2016年缩小为1.18亿元,2017年净利润为2.4亿元人民币。趣店2015年亏损2.33亿元,2016年就开始扭亏为盈,净利润为5.77亿元,今年前9个月是21.6亿元。
原本在2015年营收远不及乐信的趣店,从2016年蚂蚁金服入驻后开始迎来大幅增长,颇有些后来者居上的意味。
宣称“不做金融”,财报数据“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