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马江博说趋势”,再点击右上角的“···”,选择设为星标,文章每天自动推送
集采药物质量问题的讨论和动作,正在摆上台面并且一步步深入。此前京、沪两地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例如“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等,引发舆论关注。随后,国家医保局就于1月21日联合卫生健康、工业和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等多个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政协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而且,这次事件讨论,新华社直接报道国家医保局前往上海的消息,人民日报也直接发文,关注三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两大核心央媒的态度,也说明了很多。从集采低价舆论到药品质量舆论,再到主管部门直接下场解决问题,很明显的就是:这事的信号,越来越明确了。此前的1月17日,有媒体曝出了一封国家医保局发给上海医保局的函件内容,题为《关于了解核实临床专家实名反映集采药品降价出现质量问题 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函》。文件显示,医保局高度重视集采中选药品质量,特别是注重倾听来自临床一线的意见和声音,国家医保局甚至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主管部门让一线工作者上报药物问题,而且集采药物,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仿制药的低价与质量悖论,现在已经被公开摆在台面上,而国家主管部门也警觉了。实际上,集采药品问题,已经在去年第十批全国药品集采开标时期有过大讨论,只不过,当时关注的更多是价格。据统计,当时集采涉及62种药品,申报企业439个,产品778个,竞争非常激烈,最终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但有一点,很耐人寻味,就是至今未公开平均降幅数据。要知道,过去九批集采平均降幅可是53.7%。再对比刚刚落下帷幕,也是首次淡化灵魂砍价的医保谈判。一方面,国家医保局对于明显低于药品生产成本的报价,已经有所警觉。另一方面,集采门槛再次完善,已经要设置企业成立年限、年产量等硬性指标,增设质量保证金制度,为的就是把低质药企挡在门外。而且,让药价回归正常利润空间的呼声,已经多次响起了。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集采药,会有这么多低价中标企业?这个问题,得从两个主要方向来分析:准入条件和市场竞争。事实上,为提高仿制药质量,中国自2016年起正式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将过评作为参与集采的门槛。一致性评价需同时满足药学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两方面。药学等效性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具有一样的药物活性成分、有效剂量、给药途径、剂型等,并符合质量标准;生物等效性要求仿制药制剂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情况与原研药一致,包括被吸收的药量、扩散速度、血药浓度峰值等。有多位专家表示,一致性评价维度包括体外药学、体内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的一致性,除了成分效果,同时也要关注杂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有赖于临床更长期的观察,但是,现行一致性评价缺乏临床等效性研究。所以,仿制药过了一致性评价,说白了也只是过了及格线,而大众关心的药品质量,还不能被多维度体现。2019年12月我国全面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以来,大批研发机构和企业根据自身资质,分别持有A证、B证、C证、D证。其中A证代表自行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批文拥有者和生产企业三方是同一个机构,而B证代表是委托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说得再通俗点,就是B证的企业,研发药品和生产药品是分离的。对市场和客户来说,一眼就知道,A证企业实力,比B证企业强。但是,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国B证企业数量持续暴涨,达到了1172家。这么多B证企业,很大原因就是本身不具备研制创新药品的能力。但是,这些企业为了生存,很多就开始玩应试冲刺一致性评价那一套,过了准入门槛,拿下集采资格,就是这部分企业的最终目的。而且,部分B证企业市场行为非常野蛮,过去甚至有串标围标的行动。在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第十批集采前夕公布的违规名单中,成都一家药企被取消申报资格,就是串通其他四家企业来竞标。所以,鱼龙混杂下,市场必须淘汰一部分低质企业。去年11月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加强药品受托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临床价值低、同质化严重的药品原则上不得委托生产,直接收紧B证。这个情况下,生存不下去的低质B证企业必须殊死一搏,在研发成本已投入的情况下,少赔一点是一点,必然会出现一些超低价的集采报价。从最终集采结果来看,有媒体统计,共有超过110家B证企业中选,占到全部结果的30%,其中就有0.22元的间苯三酚注射液,以及1.11元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折合每片0.037元。具体到这次,必须说,国家医保局这次的反应很迅速,也很透明。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小马哥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