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号:剧焦一线(ID:TVfocus)
作者:
吴苗婷
“多少年了,你们都知道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叛徒,每个人都恨我,讨厌我,没有人听我说过话,就好像你们有多勇敢、多坚强似的。
”
《红岩》中的著名叛徒甫志高,站在《一本好书》的“舞台”上,为自己辩解。
《一本好书》第2季的回归在保留原有舞台场景式读书,在寻找新的方式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对阅读的兴趣。
近两年文化类综艺以丰富内涵、正向价值观、接地气的输出方式受到市场的欢迎。
文化类综艺的发展,内容涵盖主题越来越广泛,所针对的受众切口越来越小,大有定制化的趋势,节目形式上也多有创新,基本采用“文化+”的模式,受众也实现了向年轻圈层的突围。
虽然仍存在招商变现、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但是以央视和腾讯等为代表的电视和网络平台的深耕细化,文化类综艺正在迎来自主创新的良好契机,相信随着文化类综艺的不断开发,更多内容与创新的突破,势必会带给观众更多的文化之美。
“人性”
和
“信仰”
罗素说:
“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申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
《一本好书》第二季第一期,推荐了《红岩》这本书。
这部以1949年末的重庆为舞台,以新旧政权更迭为背景,以国共两大阵营最后的殊死对抗为情节,塑造了一众革命英雄形象。
同时,也成为一个时代,中国精神的代表。
历史的追索,总是会关照当下的现实。
正如许云峰在开场白中所说:
“这部小说它影响了中国整整两代人的价值观,它告诉了你,为什么你今天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要了解你的父母、你的祖父母,你必须读这本书。
要了解你的今天,你也必须读这本书。
”
《一本好书》节目从“人性”和“信仰”的维度对《红岩》进行了思考性的解读。
甫志高作为一名众所周知的叛徒,节目没有一味批判,而是思考:他为什么会叛变?
和所有渴望成功的人一样,甫志高希望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希望在离开家之前,能够对妻子有所交待。
他可以坚持革命,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当时环境下,都可能做出的选择,这是人性的复杂。
但是,当许云峰站在天秤中间,一边是轻举酒杯,一边是3名同志的性命。
轻与重的极端选择,超越了人性,这是信仰。
正如著名文学史家许子东评论的那样:
“信仰问题是超越人性,但超越人性是从人性的基础上去的。
”
《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认为:
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文化类综艺的崛起是人们向着传统文化、精神需求的必然回归。
纵观近两年口碑叫好的文化类综艺,无一不是在内容上下足了功夫。《见字如面》和《朗读者》以读取书信或文章为主,但是所选取的内容却涵盖了社会议题的方方面面,既真实又贴切。
《国家宝藏》从文物入手,以戏剧的方式演绎文物身上的前世今生,普及文物知识的同时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中国诗词大会》看似是竞技类,但真正让节目充满生命力的却是那底蕴深厚的古诗词。
中华文化历史悠长、博大精深,可选取的文化素材更是包罗万象。
但文化类综艺如果只是做知识普及的搬运工,重复单一的题材、同质化的内容,所谓的热潮很快便会退散。
只有不断发掘新的内容,切入更新视角的解读与思考,才能不断保持内容的创新,带给观众惊喜,文化类综艺的生命力才能更持久。
“文化+”模式的多维创新
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真实可感的存在,文化类综艺在保证节目文化性的基础上,形式上的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本好书》第一季收官时,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将近4.75亿,在微博主话题阅读达1.8亿人次,豆瓣评分9.2分。
事实上,《一本好书》的成功除了优质的内容外,其节目的形式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本好书》第2季在节目中同样采用了文化+戏剧+音乐+朗读+点评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尤其对书中内容展示上进行了舞台化的场景式处理。
通过让诸多实力派演员对书中内容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的展示,将书中的情节、人物、语言都呈现的同时加入对内容的点评与品读。
有数据表明,90后、95后正在逐渐成为文化类综艺的主要观众,文化类综艺在内涵和价值观强化的同时想要留住年轻受众,势必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以更加年轻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的受众。
文化+模式的多维创新之路,正在成为文化类综艺市场的主流。
事实上,形式上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切换嘉宾,扩大舞台或加入更多的元素,而是从文化到艺术手法,从线上至线下,从内容到周边,全产业链式的融合与发展。
《见字如面》采用文化+明星读信的方式,带领观众用书信打开了历史的节点。
《朗读者》以文化+明星与各行业工作者阅读的方式,为观众带来知识的滋养。
《国家宝藏》采用文化+戏剧的方式,让国宝“活”了起来。
《上新了,故宫》将文化+创意周边结合了起来。《经典咏流传》运用文化+音乐的形式,让诗词与流行音乐结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文化类综艺也在不断尝试与年轻人融合,从最初的国宝表情包,到《国家宝藏》中官方吐槽的各种段子,再到b站上一片红火的“想给他们疯狂打call”。
文化类综艺正在逐渐打破“高冷”人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与年轻人玩到了一起。
正如关正文导演所说,文化类综艺的输出需要寻找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静水流深
据统计,2017年约有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2018年突破了70档。
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文化类综艺成为荧屏热潮,2017年是文化类综艺井喷的一年,2018年从量到质开始转变。
剧焦一线(ID:
TVfocus)统计2018年豆瓣7.0分以上文化类综艺发现,中央电视台仍是文化综艺最主要的生产者,头部文化综艺大多都出自央视,腾讯视频成为网络平台中文化类综艺的先锋军。
从节目表现形式上都采用了文化+模式,所涵盖的文化主题也越来越广泛。
根据2018年今日头条算数中心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文化类综艺节目满意度高于娱乐类综艺,但是在收视率和广告市场却难与口碑成正比。
以《一本好书》第1季为例,截止目前除第1期为4672.9万次播放,之后的几期基本维持在3000-4000万次左右。
已经开播的《一本好书》第2季第1期,目前2505.1万次播放,这样的播放量与头部综艺差距实在不小。
播放情况如此,可想而知文化类综艺在广告市场的招商也是“老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