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活到什么年纪,我们都依然会怀念年轻勇敢的自己。今天推荐的文章来自我的朋友小思运营的公号
哲思风向(ID:zhesi88)。
有风向,不迷茫,哲思风向大概是我所见过的最具有青春气息的公号。它集结了时下最优质的作家和编辑,永远走在潮流第一线,永远发掘世界新鲜事。
每天黄昏时分与你作伴,治愈你日复一日的焦虑。孤独症患者,不妨去这个星球温暖自己。
那个说要自由一生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1」
不久前去了一趟青海,一起拼车的旅伴互不相识,其中有一位年过六十的老太太。起初还非常担心会是不愉快的旅程,在我惯常的思维里,老人与“娇气”二字多少沾边。但几天旅程下来,却出乎意料地完美,后来我默默地在心里鄙视了自己一开始的“以年龄取人”。
老太太已经退休,子女成材,操劳大半生,现在终于落得轻松,背上包就往外跑了。她喜欢戴一副造型夸张的墨镜,穿的衣服颜色大胆,红的绿的不带怕的,性格非但不娇气还十分爽朗,和我们几个年轻人玩在一起,大声笑、放声闹,毫无违和感。
有一天你我也会老去,到那时,希望我们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敢独自一人游荡四方,敢逃出平凡琐碎的日常。
为什么不趁早出发?这其中有太多道不清的原因。很多人首先会说没钱,其实你不是没钱,你只是还没长大。
如今诗与远方已经逐渐变成了大家羞于谈起的事,十分矫情对不对?倒不如谈谈中产家庭的高考状元、明天要吃的早饭、节节攀升的房价来得接地气。
但这些今天看似矫情的话题,在我读书那些年却是非常灿烂的存在。我和我的同学都痴迷于谈论文学作品中所写的异域文化,爱看三毛独木舟七堇年,也看余秋雨写的《千年一叹》,暗自问自己你敢不敢一个人去中东?在上课的时候偷偷躲在课桌下用手机刷旅行吧的帖子,偶尔刷到一个人玩遍沙漠大海的帖,一口气用一个下午看完几百页,心底里滋长的无不是羡慕之情,梦想有一天要仗剑走天涯;偶尔,还会和亲密的朋友做写交换日记这样的蠢事,青黄不接的年纪,玻璃心又自尊心极强,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孤单又特别的人,桀骜不驯心怀远方,自以为志向
特
远大特酷。
事实证明,成天只知道幻想耍酷还口袋空空的中学生是没有那么容易走四方的,倒是比较容易考一个不怎么样的学校。穷且学渣,高三之后那个暑假我看着同学们晒祖国大江南北、世界各国胜地的游客照,自嘲地叹息:你只配坐地日行八千里。嘴上羡慕得勉强,心里却依然非常坚定地要做一个四处浪游的野孩子。
还在上学而寸步难行?好好读书。
没钱而止步不前?去挣!
「2」
大学时期我也曾费劲地打工赚旅费,独自走过几个城市,看过山川和草原,听过各地不同的方言,及至现在已经在异地生活了两年。在途中,我确有收获种种感动,也不止一次地大开眼界,但此时此刻,我得诚实地说:
外面的世界再好,都没有奶奶种的玉米甜。
我没有成为青春时期幻想中的那个独行侠,比起丧气地说丢失了初心,我更愿意说自己开始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我需要护父母周全、陪亲人终老。
我们都活在人与人的纽带中,这条纽带代表羁绊又融入了爱,我们不该只注重自身的个人体验。说起来邀功得厚颜无耻,但于我而言只是现实。
如今朋友圈里的旅行照已更新得非常频繁,而我仍旧没有去过那些遥远的国度。不是不向往,只是走得稍微曲折一点。我还是会花时间去邂逅陌生的土壤和面孔,去感受日常之外的新意和惊喜,也还在期待有一天足以走出生活种种,在成长得更完整一些的时候去看世界的其他侧面。只是不再整天白日做梦,贸然辞职出行这种事儿就和高中时不好好学习上课只顾玩手机一样不机智。
「3」
朋友鹿鹿曾说过一句话:除了自由而无用,还要博学而笃志啊。
年少时志在四方,是因为对自由盲目、对世界好奇,却不知生而在世,还需要履行很多的生命义务,比如回家帮妈妈洗碗,比如去学一技之长。
我突然觉得,一意孤行去远方变得没那么酷了,拎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才是睿智勇敢。
就像去青海时碰到的老太太,在迟暮时再和年轻的我们一起肆意胡闹,烂漫又精彩。
你又是否停下来问过自己为什么一心想去远方呢?
是羡慕朋友圈里别处的风景?
是为了所谓的让心灵获得荡涤?
是信了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至理名言?
是别人都体验了你却还不曾踏出家门半步?
或只是注重生命的多重体验?
一切旅行的意义都应该建立在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的基础上。
这世界永远新鲜,你大可一个人去冒险,但希望我们都深深记得职业背包客小鹏所说的那句“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哲思风向(zhesi88)
年轻人的聚集地,
最青春的乌托邦。
在那个星球上多一次遇见,
就重新认识一次最年轻勇敢的自己。
他们,
全方位主打:
温暖治愈、走心有趣
高逼格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