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泰睿思
华泰证券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介优质研报,并预告最新的联合调研、专题会议等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郁言债市  ·  哪些信用债初具性价比 ·  17 小时前  
郁言债市  ·  债市跟踪 | 新低,还在趋势之中 ·  昨天  
中国证券报  ·  丽岛新材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9月13日 ... ·  6 天前  
天风研究  ·  首席观点·周期篇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泰睿思

华泰 | 固收:等待堵点被化解——四季度转债市场展望

华泰睿思  · 公众号  · 证券  · 2024-09-10 07:00

正文

转债年初以来表现不尽如人意,股市偏弱是核心,“退可守”到“可退市”带来重要挑战。当前股市面临盈利预期等四大“堵点”,以把握修复小波段为主,关注供给出清且“便宜”品种,适度博弈政策。转债大概率延续供求双弱格局,与2018年底相比弱在股性、行业分布等,机会成本仍低。我们建议无需悲观,但共振不强之下,仍以左侧布局、个券挖掘为主,建议依托转债产品特性提供的高赔率,优先布局错杀品种。

点击小程序查看研报原文




核心观点

四季度股市指数性行情仍需等待,把握修复小波段

四季度股市关键在当下堵点是否被化解,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宏观大环境,对内憧憬四季度政策发力,对外等待美国大选、降息落地。第二、股市小环境,期待看到风格再平衡和“成交量→市场信心”正向循环。我们对四季度股市的判断有三点:第一、四季度股市指数性行情仍需等待,把握修复小波段。第二、在节奏上,关注关键信息或扰动点:1、国内重要会议及数据表现;2、中秋小长假及国庆长假的节日效应,可能对股市造成资金面扰动;3、三季度业绩期以及11月底机构业绩考核可能对行情有扰动,关注日历效应;4、美国大选进展。第三、继续关注结构性机会。


四季度配置关注:供给出清且“便宜”的品种,适度博弈政策

配置方面,从几个维度展开挖掘:1、供给矛盾出清或持续有利的板块,“便宜”的优先。譬如储能、风电、造船等;2、适度博弈政策,机构低持仓品种优先,主要是三类:1)已看到“政策底”的,比如旅游等;2)受益于财政政策发力预期的,典型如汽车、家电、基建等链条;3)有资源引导或倾斜导向的,包括半导体、军工。3、寻找风格再平衡机会,关注点可略向绩优中小盘和成长股倾斜;4、四季度是产业事件驱动,当然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关注面板+光学+PC、先进封装,但注意提防对应美股巨头回调等风险。5、贵金属、高股息等板块,如果出现调整,保险等机构仍会持续关注。


四季度转债市场大概率延续供求双弱,估值可能是小幅回升

今年以来转债持续下行,背后主要是股市偏弱,叠加转债底层逻辑改变+信用冲击+流动性冲击。风格表现则是大盘领跑,小盘、高YTM较弱。四季度转债市场的几个方面来看:1、转债市场大概率延续供求双弱,优质新券或难现、需求仍需要股市提振;2、条款机会仍多,重点关注避回售、“自救”类确定性相对较高的品种;3、估值当前已可以比肩2018年,债性甚至更强、但股性略差。当然背后存在债底虚化、信用等问题。转债当前可能还未到重仓条件,但局部品种性价比比肩18年底,以博弈低价券等修复机会为主。转债估值四季度和明年可能是小幅回升,但股市、“固收+”产品规模变化或有变数。


转债继续悲观的意义不大,但仍有不少问题待解决,当前仍以错杀品种为主

我们对转债市场的判断有三点:第一、转债系统性风险已释放大半,继续悲观的意义不大。主要是转债估值已具备一定的底部特征,部分转债YTM不输纯债,并且还有条款博弈空间。第二、但当下转债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四季度或难出现大机会。问题主要有:股市需等待+转债结构劣势+需求短期难快速回暖+债底不够坚实。第三、四季度转债仍应以左侧埋伏为主,低吸安全筹码为后续反击做准备。操作上,我们建议依托转债产品特性提供的高赔率,优先布局错杀品种。关注信用上无硬伤、期权价值相对便宜品种,可兼顾条款博弈。当然,正股层面还要结合业绩预期作进一步甄别。 


风险提示:转债供给冲击;债基赎回带来流动性冲击;个券退市或信用风险。



正文

01 上周市场复盘与思考

股市回顾:

1、指数层面:三大指数集体下跌,上周上证指数下跌2.69%,创业板指下跌2.68%,深成指下跌2.61%。


2、成交量:上周市场日均成交额为5868.31亿元。


3、市场主线:周一,沪指跌1.10%,深成指跌2.11%,创业板指跌2.75%,保险、ST板块、煤炭等板块走强,白酒、证券、汽车芯片等板块走低;周二,沪指跌0.29%,险守2800点关口,深成指涨1.17%,创业板指涨1.26%,中船系、黑色家电板块表现强势,银行、保险、煤炭概念集体下跌;周三,沪指跌0.67%,深成指跌0.51%,创业板指跌0.11%,医药商业、电池、教育等板块涨幅明显,ST板块、消费电子概念、AI眼镜板块下跌明显;周四,沪指跌0.81%,深成指跌1.44%,创业板指跌1.70%,网约车概念、保险、贵金属板块走高,钢铁板块走低;周五沪指跌0.81%,深成指跌1.44%,创业板指跌1.70%,汽车整车、保险、贵金属板块涨幅明显,光伏设备、柔性屏(折叠屏)板块跌幅明显。


4、板块方面:中信一级板块方面,汽车指数、商贸零售指数表现较好。概念板块上,网约车、ST板块等概念涨幅显著。风格方面,上周小盘指数(-2.45%)略强于大盘指数(-2.67%);创业板指(-2.68%)与上证50(-2.69%)跌幅差距不大。


转债回顾:

1、指数表现:中证转债指数下跌0.05%(年初以来下跌5.04%)。


2、转债成交量:上周转债日均成交量391.38亿元。


3、转债估值:估值上周变动不大,隐含波动率中位数由22.5%小幅上行至22.7%。


4、新券表现:上周共4只转债上市,新券价格分化较大。其中远信首日达最高价157.3元;万凯破发,首日93.7元;豫光首日价格105.24元;汇成首日价格101.89元。


5、条款博弈:上周,利元、金埔、塞力公告下修;新化、盟升、山鹰提议下修;晓鸣、晶澳等公告不下修。卡倍公告不提前赎回。





02 股市展望

上周我们的股市观点是:“相比指数继续上行,我们更期待看到风格的再平衡和‘成交量→市场信心’的正向循环”。理由是:1、政策博弈、人民币升值等不是强逻辑,关键要看宏观价格信号、企业库存、工业需求等能否形成共振,目前股市离业绩驱动仍有一定距离;2、近期股市面临美国大选电视辩论、节日效应等扰动;3、指数继续反弹过程中还有解套抛压待解,预计市场信心或面临扰动。结果来看,度过月末时点后,上周利好预期并未兑现,股市未能延续前一周的正面表现,符合偏谨慎判断。


当下股市受制于四大“堵点”:

一是,基本面预期仍待提振,盈利预期尚未逆转。政策力度期待加力,当前或不足以彻底扭转基本面修复缓慢的预期;

二是,市场缺少源头活水,加上公募、外资、产业资本等资金面短期难形成共振,投资者交易积极性不足,呈现出存量甚至减量资金博弈的特征;

三是,美国大选及局部地缘问题大大增加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制约风险资产表现;

四是,股市还受19-21年的供给压力影响,缺少赚钱效应。


因此,展望四季度股市,行情演绎的关键应是:当下堵点是否被化解?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宏观大环境,对内“求变化” 、对外“等落地”。

1、憧憬四季度政策发力。眼下国内政策发力紧迫性较此前有所增强,催化政策博弈交易加码:1)四季度本身就是关键的政策窗口期,9月即将召开人大常委会;2)7月及8月高频数据表现偏弱也继续强化政策紧迫性;3)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加上土地财政面临挑战,地方政府财力或有制约。


市场对财政政策憧憬最大,当然发力形式也很重要。关注点:1)能否有增量财政刺激,以及规模能否超预期?2)新工具或新形式更容易给市场正面指引,但类似明年计划提前发行等则意义不大;3)再就是在财政资金的投向上,是否有实质性转变?譬如地产去库存、以旧换新、居民端补贴等;4)是否会对美国大选作针对性部署,抵御外部风险。


2、美国大选也将在11月落地,关注9月第二轮辩论。一方面,美国大选结果落地本身就会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风险资产表现偏有利;另一方面,新任总统在贸易、科技、外交等方面的主张不同,市场可能出现新的大选交易。关注第二轮大选辩论情况,谨防“特朗普交易”卷土重来。


3、美联储降息周期即将开启。我们认为美联储年内降息3次+每次25bp仍是基准情形,大概率表现为“小步快走”。当然还存在一定变数,后续需要关注通胀等数据。理由:1)美国8月非农就业等数据表明美国新增就业趋势下降+失业率高于疫情以来周期低点,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走弱已是事实;2)但8月美国劳动力市场整体较7月还有所修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短期可能也不会快速恶化,因此美联储大幅降息的紧迫性下降;3)美联储官员表态也更多指向降息的必要性,而对降息幅度没有过多判断。


但对A股而言,美国“小步快走”的降息节奏很难带来大的改变一方面,美联储降息不是当前A股核心堵点,A股需要的是提振信心;另一方面,受制于地缘等问题,此前流出的外部资金大幅回流的情景或很难出现,更可能是类似5月初的空头回补交易。


4、期待四季度人民币演绎基本面驱动的升值逻辑。近期人民币在几个积极因素的小共振下快速升值:美联储降息概率增大且窗口临近、博弈国内政策发力和基本面边际改善、博弈中美关系边际缓和、企业结售汇需求快速增大,但这都是短期因素,难以驱动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因此北向资金并未明显回流。后续最关键的是四季度国内基本面能否有进一步好转,与美联储降息周期形成中期共振。


第二、股市小环境,期待看到风格再平衡和“成交量→市场信心”正向循环。

1、四季度或难看到普遍性的盈利驱动,先关注结构性修复。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或难看到A股业绩的普遍回升,一是因为政策加力暂时还在预期博弈阶段并未落地,二是即便落地,业绩增量最早也体现在四季度,需要明年3月之后才能验证,三是预计政策利好也是结构性的,其发力的主要方向大概率也是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领域。


除政策指引方向外,部分板块还可能出现自然产能出清,我们建议关注A股的库存和产能利用率等先行指标,四季度大概率仍以个别板块为主,整体层面的好转可能还要待明年下半年的验证。当然,我们也看到,家电、互联网等盈利保持稳定,估值性价比较好。




2、股指点位及股市估值一直属于“有利条件”,但这不是主要矛盾,更多是主要矛盾演绎后的结果,四季度关注“便宜”酝酿的修复机会。几个层面看:

1)万得全A(除金融石化)动态市盈率、市净率(LF)分别处于近十年以来5.1%和0.2%分位;

2)平均动态股息率2.15%(2024/9/6),处于近十年最高水平;

3)风险溢价(市盈率减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近十年98%分位数;

4)风险溢价(市盈率减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近十年来34%分位数,但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之下有较大抬升空间。


3、四季度市场活跃度有望修复,但还难看到做多共识。当下股市活跃度不足的根源是市场信心有待提振,背后原因无外乎三点:

1)股市缺乏业绩驱动和有持续性的产业亮点,反而还有很多供求矛盾尚未出清,新能源等机构重仓股对公募产品净值拖累较大;

2)各类投资者积极性不足,导致资金面难形成共振,譬如公募赎回压力、产业资本增持能力下降、外资净流出、部分量化资金仍在退出;

3)市场风格演绎过于极致,部分个股已脱离基本面定价……


但我们认为,四季度还有几个值得期待的转机:

1)倘若国内基本面改善与美联储降息形成共振,推动人民币持续升值,再配合A股本身不错的性价比,有助于提升A股资产的吸引力;

2)股市风格再平衡后,大盘股有望反哺中小盘,提升股市赚钱效应、同时改善市场结构偏脆弱的问题;

3)如果存款利率下调等将继续压缩股市机会成本、场外资金仍非常丰沛,倘若股市赚钱效应有所抬升,可能会促进场外资金向场内转化;

4)指数型产品增多,近日有多个500ETF集中获批,有望为四季度股市带来增量资金。


因此,我们对四季度股市的判断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四季度股市堵点是否得到化解?目前看变数仍大,因此指数级别行情的概率或有限,把握修复小波段。宏观大环境,国内需要看到积极变化,比如政策加码,对外需要看到稳定,比如美国大选落地、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再看股市小环境,仅股市估值明确偏有利,股市盈利、市场活跃度预计都是结构性改善,难形成共振;


第二、在节奏上,关键信息或扰动点多,很可能呈现短平快特征:

1、国内重要会议及数据表现,包括9月人大常委会、9-10月份地产销售数据和地产政策进展、以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

2、9月第二周中秋小长假和最后一周国庆长假的节日效应,可能对股市造成资金面扰动;

3、10月份是三季度业绩期,而年底机构业绩考核可能对行情有扰动,关注日历效应; 

4、美国大选进展,比如9月10日将展开新一轮电视辩论。


第三、结构性个股机会挖掘可能更加积极。从几个维度展开挖掘:

1、供给收缩或供求持续有利的板块,“便宜”的优先。譬如储能、风电、造船等;

2、适度博弈政策,机构低持仓品种优先,主要是三类:1)已看到“政策底”的,比如旅游等;2)受益于财政政策发力预期的,典型如汽车、家电、基建等链条;3)有资源引导或倾斜导向的,包括半导体、军工。

3、寻找风格再平衡过程中产生的机会,关注点可略向绩优中小盘和成长股倾斜;

4、四季度是产业事件驱动,当然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关注面板+光学+PC(涨价)、先进封装(秋季新产品),但注意提防对应美股巨头回调等风险。

5、贵金属、高股息等板块,如果出现调整,保险等机构仍会持续关注。


反过来,存量甚至减量博弈下,拥挤度仍是最重要的指标。


03 转债展望

简单复盘,年初至今转债市场大致有四个阶段:

1、年初至春节前,转债跟随股市波动,机构大幅减仓。量化等因素使得小盘股调整,转债随正股调整,未表现抗跌性,估值持续下行。

2、春节后至5月底,转债跟随股市反弹后震荡上行,期间“国九条”等影响下转债估值下行。转债整体跟随正股走势,但“国九条”政策影响下,转债估值仍在下行。期间机构小幅补仓,但规模并不大。

3、6月至8月底,信用冲击、流动性冲击影响,转债大幅走弱,估值下行至18年以来最低点。6月底弱资质个券信用冲击,山鹰、广汇等个券单日大幅下跌。而后岭南等事件冲击影响下,转债再度受流动性冲击,转债跌幅超过正股。

4、8月底至今,转债小幅修复,估值回升至18年以来10分位数附近。转债触底后有小幅修复,整体跟随股市波动,流动性冲击、信用冲击短期有所缓解。


总结来看,今年以来转债持续下行,背后主要是股市偏弱,叠加转债底层逻辑改变+信用冲击+流动性冲击。



风格上,大盘领跑,小盘、高YTM较弱。今年以来风格明显不同在:规模因子>价格因子>策略因子。今年重视规模因子的组合有明显超额,主要是底层逻辑有一定变化。价格因子分化并不明显,主要是下跌集中在高YTM部分,低价因子有一定条款支撑。



转债上半年净供给很弱,几乎无优质新券发行,且预计未来一年仍难快速恢复。8月共有8只转债新券发行,已是今年发行规模最高的月份。但对比往年供给仍弱,上半年供给约为2020-2022年的15%,优质新券稀缺。



今年转债供给层面表现出的四点变化:

1、高评级品种不多:年内暂时没有AAA、AA+评级个券发行;

2、大盘品种相对匮乏:规模最大为升24转债(28亿),10亿以上仅6只;

3、大股东申购意愿下降:升24、利扬大股东均未优先配售,但二者上市价格也明显更低;

4、新券中签率快速提升:万凯、升24中签率超2%。而之前中签率超2%的新券是晶澳、天23。


展望四季度,预案已提前反映了供给持续较弱、优质新券仍不足。

1、从当前预案推测,四季度新券规模、质量相对偏低,相对大盘品种有复旦微电、保隆科技。参照往年节奏,9-11月新券发行速度可能弱于8月,12月可能会有更多新券供给。

2、四季度有张行、山鹰两支大盘转债到期赎回,四季度新券供给可能会略微低于赎回,转债市场规模持续下行。

3、2024年全年新券供给可能在300-350亿,供给较2022年下行80%,全年净供给约-1000亿。且预案基本能反映未来9个月内上市情况,即明年上半年供给偏弱状况也很难有改观。如果2024年年内再融资政策没有大的变化,明年转债供给或难超过400亿元。


转债需求方面,今年保险等机构有所增持,但更多体现为底部支撑,转债需求扩张有空间但缺少股市的提振。一方面,保险等资金本就偏好左侧底部布局,意味着配置资金更多是托底,很难扭转趋势;另一方面,数据层面我们也能发现,保险持续加仓转债,但整体需求仍有不足。需求数据上:1、可转债ETF规模快速上升,尤其是4月以来,我们认为其主要是受保险等配置资金推动;2、从投资者结构看,保险持续流入,基金整体平稳。但如果考虑ETF等被动基金增持,主动基金仍有一定流出;3基金季报方面,公募持转债规模变化不大、仓位回落。



一般而言,转债资金面或边际需求取决于几个因素:

第一、股市预期强弱。转债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能否看到大机会决定了参与度和配置力度,简单说就是能不能赚到钱。而在当下期待股市或转债快速大幅上涨,或有难度;


第二、转债性价比以及安全垫。即便股市没有大机会,倘若转债整体便宜、高性价比品种数量众多,投资者至少也敢聚焦正股、挖掘个券,赚转债产品特性的钱。而在当下,虽然转债已表现出“便宜”特征,但还没有普遍性的机会,更多在局部;


第三、转债机会成本。目前利率波段操作难度仍大、信用下沉有风险,对应的纯债机会成本仍很低。


总结来看,未来转债资金面转机在股市。结构上,短期可能有部分增量资金:

1、短期险资相对最正面,大多通过转债ETF、基金、直投等参与,三个渠道规模大致相平;

2、偏债类公募产品方面,当下股市预期一般+赎回等压力尚未完全解除,预计短期持仓规模很难快速增长。重仓转债的债基存在负债端限制,轻仓转债的债基大部分认为转债还不够安全,我们认为公募转债持仓大概率维持现状;

3、权益类、FOF类公募对转债关注度在提高。若权益投资者持仓股票有对应转债,且性价比相对较高,多数投资者开始愿意小幅介入。但受限于转债映射度等问题,预计权益类投资者仍以关注+试探性参与为主,预计对全市场影响不大;

4、私募、自营、专户等波动承担能力较强的资金,预计继续波段增持;

5、养老等负债端相对稳定的机构,更加看重转债产品特性,近期参与度也在提升。


条款方面,今年以来下修条款机会明显超过往年,但有几个变化需要注意:

1、下修不到底(修正完成后平价仍小于80元)占比提高。一方面,不少公司利用下修合理规避回售;另一方面,部分股东提议下修后减持转债。

2、博弈条款的超额弱于之前。以提议下修后一日转债超额计算,今年以来还有大量个券提议下修后超额为负。主要是下修不到底+市场信息更完全影响了博弈条款的超额。

3、提议下修即是博弈条款的卖出点。主要是提议下修→公告下修期间的胜率、赔率均有所下行,再加上下修不到底案例增多,综合来看提议下修是更好的卖出点。



寻找下修机会,主要关注两类确定性相对较高的品种:

第一类:为解决回售、到期或信用问题,但需要规避低价正股。

重点筛选指标有:1、到期期限,即将到期或是即将触发回售品种;2、正股股价未触及退市(通常需要3元及以上),正股机构投资者占比不高;3、公司意愿更倾向于转股。当然,对于部分YTM相对较高、偿债能力不错的品种,可以略微放宽要求,依托YTM博弈条款。


第二类:“自救类”下修,但要规避正股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央国企品种。

重点筛选指标有:1、大股东持转债占比仍高、且上市后未满一年品种;2、正股机构投资者占比不高,即大股东对下修话语权相对较高;3、当然,正股股价同样不能触及退市。(详见2024年5月27日转债策略周报——《聚焦转债“自救类”下修》)


当然,部分正股被错杀、基本面有望反转的品种,容易与下修形成共振。但这部分品种很难通过指标筛选,更多通过公司调研等挖掘。如果下修确定性相对较强,可重仓单只个券博弈下修超额。


当下转债估值处于什么阶段?指标可比肩2018年,债性相当甚至更强、但股性略差。

1、主要估值指标均回归低位。转债整体隐含波动率为22.8%、处于18年以来8%分位,绝对价格108.0元(29%分位)。

2、债性虽强但略欠股性。目前全市场转债YTM中位数已达2.60%、纯债溢价率中位数1.9%,均为18年以来极值水平。全市场平价中位数为70元,溢价率中位数51%,整体股性仍略差。结构上看,股性品种溢价率明显回落,平衡券溢价率仍在中位数附近。平价溢价率(平价90-110元)为18年以来中位数附近,平价溢价率(平价110-130元)为18年以来20分位数附近。

3、市场结构也基本类似,多项指标比肩甚至超越18年底、21年Q1末。当下转债跌破面值/债底比例达到25.8%/40.1%,高低平价个券数量之比(平价>110数量/平价<50数量)仅0.3,市场宽度已达到历史极端水平。


此外,破债底品种40%、新券破发、面值附近负溢价率现象再次出现,都是典型的底部特征。



当然,市场仍有一定问题:

1、规则变化。从“退可守”到“可退市”带来的投资范式变化。

2、债底虚化+股性不足。债性指标虽比肩2018年,但股市判断、信用风险、流动性冲击、行业分布等底层逻辑有所不同,当前转债安全垫弱于2018年。

3、股市预期。指数型行情还需要其他条件配合,短期或以震荡为主。

4、市场结构。当下市场弱资质票占比较多,且供给很难有优质新券补充。

5、机构入库谨慎。信用风波后,机构入库更为谨慎,市场流动性短期很难快速好转。


展望后市,估值四季度和明年可能是小幅回升。但股市、“固收+”产品规模变化仍有变数。

1、四季度股市指数性行情或仍需等待,更关注小修复行情和结构性机会; 

2、供求双弱难以快速改善,短期能看到部分增量资金,大幅扩张需要股市提振; 

3、条款对估值仍有支撑,但难提供向上动力,更关注下修对股性的修复; 

4、纯债机会成本仍低,对估值有一定支撑。利率波段操作难度仍大、信用下沉风险也不小,对应的纯债机会成本仍很低。


总结来看,转债并不具备2018年底的重仓条件(详见2024年8月28日转债专题——《辨析当下转债市场与2018年的异同》),估值较低但问题不少,且缺少股市提振。但局部已有不少类似18年底的错杀品种,可以博弈低价券等修复机会。


展望四季度,我们对转债市场的判断可归结为三点:

第一、转债系统性风险已释放大半,无需再悲观。理由:1、转债估值已具备一定的底部特征,破面值、破债底品种比例已接近2018年底,还有新券破发、面值附近负溢价等现象;2、部分转债YTM不输纯债,期权价值几乎等于“白送”;3、条款博弈空间很大。


第二、但股市驱动、行业分布等决定了四季度还难出现大机会。当下转债有四个问题待解决:1、转债最关键的回报驱动力是股市,但四季度股市或难看到大机会,而小修复对转债整体而言意义有限;2、转债行业分布仍有明显劣势。新能源等板块占比大,且难分享股市结构性机会;3、“固收+”规模收缩导致转债需求短期还难快速回暖,尤其是股市缺乏指数性行情的情况下。4、由于转债债底不坚实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当下“抄底”的赔率比2018年底等时期要差。


第三、四季度转债仍应以左侧埋伏、挖掘个券为主,为后续反击做准备。操作上,我们建议依托转债产品特性提供的高赔率,优先布局有类似2018年底特征的错杀品种。关注信用上无硬伤、期权价值近乎“白送”、但正股所处行业可能已度过最困难阶段的品种,有条款博弈机会的最好。当然,正股层面还要结合三季报和对明年业绩预期作进一步甄别。


风险提示:

1)转债供给冲击。

2)债基赎回带来流动性冲击;

3)个券退市或信用风险。弱资质正股有可能引发转债退市和相关信用风险传导。


相关研报

研报:《等待堵点被化解——四季度转债市场展望》 2024年9月8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 AMB145    研究员  

殷   超    S0570521010002    研究员   

方翔宇    S0570122070155    研究员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