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飞@AMZ123
声明 | 此文章版权归AMZ123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任何行业都需要一条“鲶鱼”,来充当搅局者,促进行业里的血液循环。而小米一直以来都是制造业的“鲶鱼”,其构建起的「小米生态链」激活了跨境市场的竞争。
2014 年底,小米推出了极具前瞻性的 “生态链计划”,此后采取“投资而不控股”的方式,逐步将触角扩展至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等多个品类,逐步搭建起了「小米生态链」的框架。
时至今日,这些生态链企业不仅借助小米的强大渠道在国内市场开疆拓土,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抢占先机,成为海外市场的“弄潮儿”。
AMZ123了解到,截至目前,小米已经成功孵化了超过500家生态链公司,这其中不乏华米科技、开润股份(润米科技),还有石头科技和九号公司等这些市值超过百亿的上市企业,亦有Yeelight、小猴科技HOTO等潜力股。
这些企业在全球跨境市场中如猛虎下山,带着小米生态的基因,凭借着卓越的产品力与独到的市场眼光,迅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崭露头角。
以下AMZ123将盘点几家头部以及具备潜力的跨境出海企业,探讨它们如何在各自的细分领域突围成功,并保持品牌韧性增长。
1、华米科技
华米科技的故事始于 2013 年,彼时它与小米携手,专注于小米手环等穿戴设备的代工业务。2015 年,华米毅然迈出关键一步,发布自有品牌 “AMAZFIT”,自此踏上从代工厂向自主品牌制造商的战略转型征程。
这个关键决策不仅为华米科技打开了全新的市场,也使其在全球智能穿戴设备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Amazfit的智能手表已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2419万用户,成为全球智能穿戴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石头科技
2014年9 月,石头科技获得小米投资,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借助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资源,石头科技快速发展。
2017 年 9 月,石头科技推出首款自有品牌产品 “石头扫地机器人 S5 系列”,开启了自有品牌的发展之路 。2017 年 12 月,发售石头扫地机器人海外版,正式进军全球化市场,其产品凭借出色的性能和质量,逐渐在海外市场获得认可。
根据石头科技2024年中期业绩报,公司上半年全球营收为44.16亿元,其中境外收入达到22.94亿元,占总营收的51.95%。同时,根据IDC数据,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在2024年第二季度以511.7万台的出货量成为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第一。
3、追觅科技
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成立次年就开始做海外市场。
AMZ123了解到,2024年第一季度,追觅已经几乎包揽了德国、意大利、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市场的市占率第一与第二,其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超过2100万家庭。
而追觅科技在2024年“黑五”期间,西南欧地区全渠道GMV成功突破10.2亿元人民币大关,同比增长高达133%。从品类层面来看,追觅科技的多品类产品在“黑五”期间均表现出色。扫地机突破7.9亿、洗地机突破1.8亿、吸尘器、个护和割草机等品类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4、Yeelight易来
Yeelight易来作为小米的第一批生态链企业,是国内智能照明领域的领军者,年营收突破10亿元人民币,且已完成七轮融资。
2018年起,Yeelight便积极进军海外市场,通过在智能照明细分领域的精准布局,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今,Yeelight在海外市场的营收也突破了2亿元,产品已进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货量超过8000万件,全球用户突破3000万,日均活跃设备数超1000万台,展现出其在全球市场的强大影响力与竞争力。
5、九号公司
九号公司成立于2012年,2014年获得小米、红杉资本、顺为资本等投资机构的注资,成功进入小米生态链。借助资本的支持,2015年4月,九号公司全资收购了平衡车行业的先驱——海外知名品牌“Segway”,为其后续拓展全球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欧美市场是平衡车与智能滑板车的主要需求区域,预计到2025年,欧美智能滑板车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而Segway在欧洲的深厚根基和声誉,使其成为九号公司全球战略的关键支点。因此,九号公司实施了双品牌策略,在继续使用“九号机器人”商标的同时,借力Segway品牌拓展市场。
在线上,九号公司通过亚马逊等平台销售产品;在线下,则积极布局零售渠道,Segway产品已进入Costco、Walmart、Target等知名零售商店。此外,九号公司还与Tier、Voi、Whoosh等上百家全球共享微出行运营商合作,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据悉,2024年九号公司境外营收占总营收的47.05%,旗下产品已经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入网用户突破1800万人。
6、小猴科技HOTO
2016年,小猴科技HOTO成立,定位“精品”生活工具,to C。2017年,成立仅仅一年的小猴科技HOTO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
自2020年在进军海外市场之后,HO TO小猴工具的多款产品先后入围Amazon Best Seller(亚马逊畅销榜),并位列品类前三。而HOTO的拳头产品——精修螺丝刀系列在海外上市两年,品牌销售额的市占率便已达到6.7%,在该类别的品牌排名中位居第二。
这些从小米生态链孵化出来的企业,从最初借力小米的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起步,到如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出海之路,它们的成功有何共性?
先说产品力,这是小米生态链企业驰骋海外的“底气”。
以小猴科技HOTO为例,其产品力来源于:去繁从简,关注最实用的功能。“拿掉所有普通消费者使用中不需要的设计,做一把最「纯粹」的螺丝刀,关注最核心的需求点,做到极致。”
小猴科技的“24合一精修螺丝刀套装”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为了让这款螺丝刀更加精准和实用,小猴科技团队与业界最顶尖的德国品牌合作,定制了批头,并从收纳方式到外观设计,几乎重新定义了这款工具的每一处细节。最终,凭借其精致的工艺、便捷的设计和智能化的功能,这款螺丝刀上市后便一举突破100万套销量,迅速成为中国工具行业的热销单品。
按照这套逻辑,小猴科技还将激光测距仪、电钻等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产品,用科技手段挨个重造。
例如,智能激光测距仪就做到了极简化设计,仅保留了一个按钮和一个测量功能,数据能实时同步到APP中;而智能电钻则省去了繁琐的调节扭矩步骤,用户只需拿起工具,它就能自动停下,免去了传统工具复杂的设置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考,小猴科技成功打造了以上多个热销产品。如今,亚马逊平台上搜索“HOTO”时,其相关产品的销量普遍超过1000件,证明了产品的广泛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
Yeelight易来也遵循了以产品为先的原则,始终坚持技术创新驱动。
每年,Yeelight都会将8%-10%的营业额投入到研发中,这使得公司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凭借730+项发布专利和众多国际设计奖项,Yeelight的产品不仅赢得了全球用户的青睐,也为品牌树立了强大的技术壁垒。
借用HOTO小猴创始人的一句话,“我们不分析竞争对手,也不分析市场价格,也没有分析渠道,我们更多的是反复打磨产品达到自己的预期。在多元用户和多元化的渠道体系中,好产品本身就是效率,它高效地帮我们找到了用户。”
凭借着这种深耕产品的精神,HOTO小猴和Yeelight等品牌成功出海。
此外,品牌力的打造,也是让这些企业“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消费者需求升级,以往靠批量低价产品打开市场的范式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品牌打造,以此为产品创造附加值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
因而从ODM 业务起家的石头科技和追觅,先后结束了与小米的“蜜月期”后,踏上了一条“去小米化”之路——转向自主品牌。
2017年,石头科技推出了自有品牌扫地机S5系列,决心减少对小米的依赖。此后,石头科技不断拓展产品品类,从手持无线吸尘器到洗地机、洗烘一体机等,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技术方面,石头科技通过不断的专利申请和技术保护,牢牢守住了自己的技术壁垒。仅在2023年,石头科技就获得了522项境内外授权专利。为了进一步推广品牌,石头科技在2023年开始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商圈开设线下体验店,增强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动和体验感。国际市场上,石头科技同样表现出色,成功进入180多家Target商店,进一步拓宽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石头科技还频繁亮相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等顶级展会,并屡次斩获设计奖项,使得“石头”品牌在全球市场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
与石头科技类似,追觅通过精准的营销策略稳步开拓海外市场,并逐步从单纯依赖线上渠道转向线下渠道布局。
AMZ123了解到,2023年8月初,追觅在韩国的首个线下门店正式开业,该店位于韩国单一建筑最大的购物中心新世界Starfield Hanam。通过与当地市场的接轨,追觅将品牌理念从数字平台延伸至线下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国际化影响力和市场渗透力。
此外,追觅也通过Instagram、Facebook、Twitter和TikTok等多社媒平台布局,KOL以及海外直播等多形式营销来扩大自身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追觅搭建了自己的会员运营体系,以此来培养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加强品牌心智的建设。2023年,追觅全渠道会员人数已突破800万人,在全球市场累计服务超过2100万家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产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同质化,但品牌的独特性和认知度却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正是这种强大的品牌力,使得像石头科技、追觅等企业,能够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从初步依托小米的庇护,到逐步站稳脚跟、独立发展的壮丽蜕变,这些企业不仅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会,更凭借着不断创新的产品力和稳步推进的品牌建设,逐渐摆脱了“小米的光环”。
就像“鲶鱼”激起的涟漪,这些企业在小米生态链的引领下,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了行业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