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
佩泽希齐扬成功当选新一届伊朗总统。作为唯一一名改革派候选人,他面对多位强硬派对手的包围,展现了强劲的竞选实力,最终在选举中脱颖而出。
2.
佩泽希齐扬是一名出生于1954年的阿塞拜疆族裔,其政治生涯虽不显赫,但拥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他提出的以经济议题为主轴的竞选纲领,以及改善与西方关系的意愿,赢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
3.
此次选举投票率虽较第一轮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伊朗民众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失望。选举结果也揭示了伊朗保守派内部的不合,部分保守派政治人物甚至跨阵营支持佩泽希齐扬,导致被看好的强硬派候选人贾利利败选。
4.
随着佩泽希齐扬的当选,伊朗政治格局或将迎来新的变化。然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政策分歧并未消除,较量仍将持续。未来,佩泽希齐扬政府如何在不危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根本体制的前提下,推动国内改革、改善经济状况并缓和国际关系,将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凤凰大参考特约作者 | 中东问题观察员聂舒翼
编辑 | 屈功泽 李竺璞
当地时间7月6日,伊朗选举委员会发言人穆赫森·伊斯拉米宣布,在7月5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代表温和改革派的马苏德·佩泽希齐扬赢得过半数投票,当选新一届伊朗总统。
根据伊朗官方公布的数据,在7月5日的投票中,佩泽希齐扬获得得超过163万张选票,其竞争对手、强硬派候选人贾利利获得135万张选票。
佩泽希齐扬以巨大优势,
赢得本次总统选举决选。
在这一结果得到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确认后,哈梅内伊会向佩泽希齐扬颁发总统任职证书,他将前往议会宣誓就职。
根据伊朗宪法,新总统需在就职的两周后向议会提交新内阁成员名单,经议会审查和表决后最终组成新一届伊朗政府。
佩泽希齐扬生于1954年9月,是伊朗西部少数民族阿塞拜疆人。不过,作为一名改革派政治人物,佩泽希齐扬的政治履历并不算太丰富。
他曾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并曾担任大不里士医科大学校长,后来在哈塔米政府时期担任过4年的卫生部长。
此外,他还曾在伊朗议会担任职16年,并曾出任伊朗议会第一副议长等职务。
他同时也是一名两伊战争老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与伊朗军方建立联系。
▎
伊拉克战争期间,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右)在前线。
在本次伊朗总统选举中,佩泽希齐扬是唯一一名改革派候选人。
在6月28日的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他获得了超过1040万张选票,以42.4%的得票率从五位强硬派候选人的包围中杀出,进入总统选举第二轮。
在选举中,佩泽希齐扬获得了伊朗前总统哈塔米、伊朗前外交部长扎里夫等改革派政治人物的支持。
作为一名温和派政治家,佩泽希齐扬在其选举纲领中将经济议题作为竞选主轴,并提出愿意改善与西方之间的关系,呼吁与西方国家就2015年达成的伊朗核问题最终协议续签问题进行谈判。
他在竞选时承诺与对手合作解决伊朗面临的诸多挑战,因为“这些挑战太过强大,内讧和分歧不能解决问题”。
对当下面临诸多国内外困境和压力的伊朗来说,这是一场计划外的总统选举。
这次总统选举是1988年伊朗宪法改革废除总理一职、将总统确定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以来,
首次因在任总统去世而举行的特别选举,无论对候选人还是伊朗民众来说,时间和安排都显得有些仓促。
更重要的是,对伊朗人而言,在3月份刚刚经历了一场投票率极低的议会选举和专家委员会选举后,不到4个月时间里两次走向投票站,确实也不是什么美妙的体验。
根据伊朗政府公布的数据,伊朗目前有合资格选民约6100万,在6月28日的第一轮投票中,仅有约2450万人参与了投票,投票率为40%,创下历史新低;
而在7月5日的投票中,参与投票的选民人数约为3000万,投票率约为49.8%,高于第一轮。
尽管在选前包括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内的伊朗高层都纷纷呼吁民众走出家门投票,
但此次总统选举的投票率仅与2021年总统选举48.8%的投票率相当,远低于2017年的70%的投票率。
实际上,在本次选举最终候选人名单确定后,外界就普遍认为,佩泽希齐扬作为唯一的改革派候选人能够最终参选,本就是伊朗高层为了拉抬投票率做出的决定。
在选举进入佩泽希齐扬与贾利利的最终对决之后,两名候选人都在积极向第一轮未投票的60%选民喊话,但显然效果不彰。
这首先表明,伊朗选民对伊朗整体政治局面已经感到失望。
因为在过去几年里,伊朗强硬保守派不断借助包括宪法监护委员会在内的机构,“合法地”将包括前总统鲁哈尼在内的大批改革派和温和派政治人物清理出伊朗政坛,
使伊朗整体政治局势迅速保守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温和派和改革派选民的政治热情。
▎
2024 年 7 月 6 日,伊朗德黑兰,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和赛义德·贾利利之间的第二轮总统选举投票结束后,选举工作人员在投票站统计选票。
另一方面,在低投票率更有利于强硬派的情况下,此前被看好的强硬派候选人贾利利却以约300万票的差距被击败,也反映出伊朗保守派内部在动员选民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
实际上,早在第二轮投票前,伊朗强硬派内部的不合就已经浮于表面,许多保守派政治人物都表示不会支持贾利利,并动员支持者将选票投给了佩泽希齐扬。
一些政治人物还警告称,贾利利的主张过于极端,只会加深伊朗当前面临的国内紧张和分裂局势。
这种跨阵营投票的做法,最终令选前无人看好的佩泽希齐扬笑到了最后。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佩泽希齐扬政府任期内,伊朗国内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真的会结成联盟,
双方在经济、社会、外交等多领域政策导向的不和并没有改变,在不危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根本体制的前提下,双方的权力博弈不会停止。
尽管新总统即将上任,但伊朗恐怕很难摆脱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总统这一职位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权力结构中地位非常微妙。
一方面,总统是伊朗最高权力体系中,唯一一个由民选产生、且有明确任期限制的职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总统职位更多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作为名义上的政府首脑,总统在诸如外交、国防、财政等领域的权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最高领袖、伊斯兰革命卫队、议会等的干预和制约,
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最终的决定权。
这种双重性意味着,总统一方面需要对选举自己上台的政治力量负责,另一方面又必须听从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宗教领袖的命令,
比如在外交问题上,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曾表示,伊朗外交部是伊朗外交政策的执行机构,而非政策制定部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总统在伊朗的权力体系中更多的是扮演协调者而非决策者的角色。
这也意味着,尽管佩泽希齐扬终于坐上了伊朗政坛的第二把交椅,但在伊朗立法和司法两大权力机构被强硬派全面掌控的情况下,其真正的施政空间并不多。
伊朗的很多问题看似是内政,但又与外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伊朗一直面临的高通胀和货币贬值困局,
尽管过去多任伊朗政府都采取过各种政策试图抑制通胀、稳定币值,但伊朗的通胀率依旧常年在两位数徘徊,伊朗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伊朗通胀率为37%,同比下降12.1个百分点,为2021年以来最低水平,但这仍远高于2015年伊朗核问题最终协议达成后的水平。
▎
数据显示,
过去十年里,里亚尔兑美元的大幅下跌导致进口价格上涨、购买力减弱。此外,全球和地区的军事与政治动荡,如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升值趋势,给经济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图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