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广西边境乡村的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故事。包括大新县德天瀑布景区的民宿经济发展,靖西市桑蚕产业和星油藤种植,宁明县的花山风景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各地如何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特色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等举措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大新县德天瀑布景区的民宿经济发展
德天瀑布景区人潮如织,民宿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成为当地富民产业。
关键观点2: 靖西市桑蚕产业和星油藤种植
靖西市桑园碧绿,蚕茧如雪,成为当地富民大产业。同时,星油藤种植基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带动了当地村民的采摘工作。
关键观点3: 宁明县的花山风景区美丽乡村建设
宁明县依托花山风景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关键观点4: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通过精准施策、守住防返贫底线、因地制宜盘活地域资源、联农带农蹚出富民新路等措施,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观点5: 发展特色产业和联农带农促增收
各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双赢”。
正文
在大新县德天村,德天瀑布景区人潮如织,村民们从昔日的躬耕山间,到如今笑迎八方客,民宿经济发展如火如荼。 在靖西市南坡乡,桑园碧绿,蚕声窸窣,蚕茧如雪,小蚕茧成为当地的富民大产业。 在宁明县珠连村,依托花山风景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村落旧貌换新颜。 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如何有效夯实脱贫基础,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线上的靖西市、宁明县、大新县等地,深入了解当地在乡村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增收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多亏了村里的帮扶措施,家里三个孩子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墙上贴的都是他们的奖状。”提起自家的三个孩子,靖西市渠洋镇怀书村防返贫监测户黎奉快脸上满是骄傲。他患有哮喘,不能从事体力工作,务工就业不稳定,家庭教育支出压力很大。 经过综合评估,2022年5月,黎奉快一家被纳入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村里为黎奉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动员其在空闲时间做零工、发展种养产业,同时,还帮助他落实了教育补助等帮扶政策。 “现在每个月工资有1200元,每年还有3000元的雨露计划教育补助。”黎奉快说。2024年,黎奉快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顺利毕业并找到了工作,黎奉快一家预计今年底可解除监测。 “我们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网二线三重点’开展的,‘一网’是编织防返贫监测网,‘二线’就是线上线下结合,‘三重点’主要是就业帮扶、产业帮扶、兜底保障。”怀书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尔竟介绍。 通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村网格员的共同努力,怀书村实现了返贫致贫风险的常态化预警监测,确保“一对一”精准施策。2023年全村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收入达1.7万元,同比增长超10%。此外,怀书村村委会通过流转土地、引进龙头企业等举措,建成花卉等生产基地,促进村集体增收,带动脱贫户增收。“现在村里提供了就业机会,就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怀书村脱贫户甘华标满脸笑意地说。他是怀书村花卉基地的技术员,经过村里的统一培训,负责农药、水肥设备的管理工作。
怀书村是靖西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生动缩影。靖西市持续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严守防返贫底线,通过采取自上而下排查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纳入监测范围,做到应纳尽纳、不错不漏。截至今年11月,靖西市累计认定监测对象3424户1.17万人,已解除风险2251户7839人。 深秋时节,宁明县城中镇纳利村星油藤种植基地里,300亩星油藤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当地村民正忙着采摘称重。 “星油藤浑身是宝,叶茎、果壳可以入茶,果仁可以用于榨油,就连枝条和花也都有用途。”星油藤种植基地负责人陈辉说。宁明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为星油藤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如今,星油藤产业已成为宁明县助农增收新产业。 据介绍,基地种植的星油藤每亩单次可采收鲜叶400~600斤,每斤市场价格4元,每亩年收益可达2万元。此外,基地雇用了50名当地村民进行采摘,每人每天工资150元左右。 做优做强星油藤产业,光发展种植不够,还要做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宁明县引进了民营企业仁和集团共建仁和星油时代大健康产业园,研发星油藤茶、星油藤天然美容护肤品等产品。目前已建成3条星油藤茶生产线,累计产出熟茶1.3万斤。 近年来,宁明县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努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有力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累计种植星油藤3万亩,带动13个乡镇1.2万多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无独有偶,靖西市南坡乡底定村则依靠一条条小小的黑鲤打开了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养鱼,村里会发放鱼苗,也会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底定村村民黄彩兰说。 底定村地处石漠化集中连片区,九分石头一分地,自然环境恶劣,农作物难以生长。为解决发展难题,村民利用淙淙山泉,开辟出了一片特有的山区水田,养殖特色水产——“土著”黑鲤。每年清明节前后,农户就开始繁育鱼苗,在端午节前后插秧种稻时投放,中秋节后收获成鱼。小小的黑鲤成为底定村村民致富的法宝。 “现在我们南坡乡已经推广了3000亩稻鱼种养,还带动了周边乡镇参与,每亩增收4000元。”底定村党支部书记黄振京介绍,“我们的黑鲤知名度还在不断扩大,一年四季供不应求。” 靖西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主体“三方联动”,做实优质稻、水产、桑蚕等特色农业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目前,靖西市建成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364个、产业园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53个,带动3.5万户脱贫户发展特色产业。 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如今通过自主经营、村企联建等方式,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1.07万元,全县排名第一。“近年来,我们努力破解发展瓶颈,拿出实招,不断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内在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带动村民增收。”珠连村党总支部书记谭伟平说。 珠连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4+4+2”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村集体出资,获取40%收益;屯集体农户出地出力,获取40%收益;合作社运营管理,获取20%收益。珠连村还流转撂荒土地,打造了100亩坚果套种凤梨示范性基地和350亩甘蔗种植基地,带动300户村民年收入增加1.2万元。 宁明县坚持以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点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56个,惠及群众约4万户17万人。 发展产业不能就产业谈产业,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关键是要走好富裕农民的路子,要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青山绿水之间,一片生机盎然,白墙黑瓦前菜畦碧绿,流水潺潺。“我们正在推动龙须菜订单种植,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增收,现在已经有超过100户村民报名。”大新县硕龙镇念典村第一书记蓝霄勇介绍,“我们跟农户签订三年协议,以每斤7元的价格收购龙须菜,种苗、化肥、农药、技术培训等都由企业提供,村民的种植风险大大降低,种植积极性明显提高。” 近年来,念典村探索黑米、辣椒、木薯、沙姜等作物的订单种植,还发展了150亩稻螺立体种养,每户村民年增收3万元左右。今年村集体收入十万余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的“双赢”。 订单农业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壮族姑娘蒙金花返乡前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务工,如今她不仅参与种植水稻、养殖田螺等订单农业,还经营了一家餐馆。“产品销路有保障,我们群众愿意做,也敢去做,将来我想继续扩大生产。”蒙金花说。 近年来,大新县全面深化粤桂东西部协作,积极完善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农旅牵引、产业带动方式,拓宽联农带农路径,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2023年共投入2.23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2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6.97%,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广西边境乡村,正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兴产业富边民的奋斗故事。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魏岩矗
编辑:蔡薇萍
监审:郭平稳、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