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EM条件下,大客户下给工厂的订单金额通常都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一张订单,够工厂做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在这一两年时间里,他们不用换生产线、不用换模具,甚至不用对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并且,由于长时间做同一件事,工人熟能生巧,产品的质量也有保障。
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因为终端消费者直接下的订单往往是碎片化的,订单金额只有几千、几百,甚至是几十元。颜色要求不同,尺寸要求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如果是标准品有库存还好,如果没有库存,得重新生产,这样的订单工厂会愿意接吗?他们肯为一个几百块钱的订单去换生产线、开模具吗?为了做这样的订单,他们得损失多少在OEM订单上的收入呢?
然而,这就是新经济时代下的客户需求的改变,是年轻90后一代的新的消费观念。所以,即便如海尔集团这样的世界巨头,也不得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并提出“人单合一”的新经营理念。
很多企业家为了寻求出路四处“求医问药”,好不容易下定决定要做点技术创新,客户“杀手级”隐性需求也洞察出来了,商业模式也聚焦了,新的产品创意也想好了,但是该如何实现呢?技术方案去哪找?这个创意是否可行?是否已经有其他人把产品做出来了?或者有没有人正在做这个方向的研发工作?不要我投入了上千万去开发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弄出产品了,投入很大结果仍旧陷入同质化竞争
观察到很多客户的一个共性痛点,如果能找到解决方案的话,这块市场就一定是我的大蓝海,但是我该去哪找呢?找过很多大学,都说自己技术是最好的,我怎么知道谁的真好,谁的假好?找到了以后应该怎么设计爆款产品呢?从来没做过技术转移项目,但现在不得不创新转型,能否告诉我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坎?哪些盲区和陷阱?我该如何避免?
这样一大堆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即便是老板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下利益,“下面的人”也多半不愿意。
其实,技术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人还好,因为这两个部门一个距离技术前沿信息最近,一个距离市场最近,通常只要稍微解释一下,他们还是能够“看清形势”,愿意做一些有利于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事情。真正难搞的,是生产制造部门的人。
因为他们的工资是按照产品的计件来核算工资的,产品订制化越复杂,生产工艺越麻烦,效率越低,工人工资越低,于是乎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和抱怨就会蔓延开来,最终导致整个计划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