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清华北大的都买不起房子了,那还买学区房干嘛?”这则调侃房价的网络段子近日颇为风靡,再度引发了一波“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但事实上,高房价和学区房问题并非“中国特色”,全球诸多国家的家长们都不得不面临这一难题。
美国:学区房涨不停,都为了免费公立教育?
和中国一样,美国根据就近原则入学——也同样存在学区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的问题。在美国,和学区有关的主要为公立小学和中学,任何居住在学区的适龄儿童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教育。这就导致了拥有高评分的学区周边房屋价格要原高于评分低的学区周边房产。
举个例子,在伊利诺伊州的Kenilworth镇,38号学区(School District 38)的房子要比镇上其它房子贵出6倍。同样,在俄亥俄州的哈密尔顿(Hamilton)地区,位于印度山免税学区(Indian Hill Exempted Village School District)的房子也比哈密尔顿其它房子贵出6倍。
关注房产的Realtor网站还指出近年来许多中国买家的涌入也让学区房资源变得紧张。一位在西雅图的房产中介就指出,中国买家十分大手笔,通常是一次性现金付清,要的都是学区房,说是为了以后小孩上学。“这些家长十分重视教育,有时候只是在网上看了看房,便跟我们签了买房合同。”一位经纪人这样说道。
因为学区房价格过高,也有不少美国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不受学区限制的私立学校就读。CBS电视台在去年8月为所有的家长算了一笔账,如果你的孩子从幼儿园到12年级都选择就读私立学校,那么这笔开支约为13万美金到29万美金(特指加州的Palo Alto地区,拥有全美国最贵的私立学校)不等。
新加坡:学区房很重要,但有比它更重要的
根据《海峡时报》的报道,在新加坡,学区房是存在的。通常,在学校所在地点方圆一公里外的住户可以优先入学,接下来才是1公里到2公里,再到2公里开外,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拼命搬到一个理想的学区。离好的学校也近,房价也就越贵。
但是,住在学区房并不能完全保证孩子就能入学。新加坡学校会优先考虑教师或者校友的子女就读本校。只有等拥有这样“关系”的孩子就读后,学校才会把剩下的名额分给其它孩子。
英国:“学区”永远在变,家长觉得心好累
英国的学区房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根据桑坦德银行在2016年统计的数据,约有超26%拥有学龄期儿童的家庭会费尽心思购买,或是租住一套学区房。根据桑坦德的数据,伦敦的学区房价格要比当地房屋均价高出15%,需要多支付7.15万元,而非伦敦地区的学区房价格只比同类型房屋均价高出11%,差不多额外支付2.4万英镑可以买下一套临近好学校的房子。
除了高昂的价格外,1/5的家长会因为房价过高而选择缩减房屋面积,1/6还会为了入住学区房和照顾孩子而不得不换工作。就算选择私立学校,同样要面对学区房价格高昂的问题。根据房产公司Savills的数据,英国排名前10%公立学校周围的学区房平均房价约为34.8万英镑,而优秀私立学校周围的学区房均价则为41.4万英镑。
但是,英国家长们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则是——名校的“学区”并非一成不变。许多公立学校每年都会变更录取人数,以及录取范围,如果太早买好了学区房,但心仪的学校却换了录取距离,那可就糟心了。不过,学区变动数据一般都可以在诸如FindASchool等由英国政府数据支撑的网站上找到,能够尽可能避免买错房子的困扰。
澳大利亚:不用买房只要租房,大省钱
其实,澳大利亚人本来没有什么学区房意识。因为在澳大利亚,只有公立中学和部分小学才会划定学区招生,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倾向的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并不限定学区。其中,私立学校基本都在郊区,所有的学生都要寄宿,因此也没有“学区房”一说。只要你考的进去,就能去上更好的学校。所以,无论你的房子地段有多好,当一个学霸才更重要。
但为啥澳大利亚学区房的价格蹭蹭涨呢?这还得问问广大的亚洲父母们。近年来,随着大批重视教育的亚洲移民涌入澳大利亚,好学校周边的房价不断上涨。据统计,在2014年,全悉尼有8个较好学区房的地区,房价涨幅超30%,而同期整个悉尼的房价涨幅是14.5%。
在亚洲父母的“推动”下,澳大利亚人渐渐了解了学区房的概念,但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澳大利亚人难道要放血买房了么?并没有,他们只要租一个学区内的房子就可以了。根据澳大利亚的政策,判断孩子是否住在某个学区的依据,主要是父母的驾照地址,水电煤气账单,以及其他一些信件地址,有这些凭证就足够了。
如果你既不在学区内,又不想租房,你还是可以申请去上学区外的学校。如果那所学校仍然有空缺,学校会根据你的住所到学校的距离、课程差异、交通便利度等条件进行审核,条件更符合的人优先录取。
日本:所有学区都一样,随便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