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我爱自己,我可以不快乐 ·  昨天  
京师心理大学堂  ·  人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奔向疯狂星期四|放纵消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人生这么不确定,我该怎么办?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06-23 21:38

正文

京师心理

大学堂

地球上的事很不确定。美朝关系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明天哪支股票会涨,哪支会跌?

生活中的事很不确定。明天/明年的此刻你会在哪里,跟谁在一起,在做什么呢?

科学上的事竟然也很不确定,薛定谔的猫,干脆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不确定性原理”……

面对这么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我们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能有所应对。进化赋予了我们一个应对的能力——根据我们预想到的各种可能性,做 多手准备!

那么,对于发展心理学家们,老问题来了,这种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

要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先来想的是该出什么样的问题来考孩子呢?显然,生活中许多的不确定性的场景都太过复杂了,而我们想要的,是这些 不确定性的“原型”

在此不得不佩服一下心理学家们的聪明才智啊,总是想出这么精巧的设计~

如下图所示,摆在小朋友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倒Y形的装置,每一次都会有一个小球都上面的口中被放进去,而球下落后的出口却是不确定的(实际上这个装置可以被研究者操纵,小球下落的出口是提前定好的,从而使结果看起来更“随机”)。而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就是,孩子会做一手准备(伸一个手接)还是两手准备(伸出双手接)。一旦接不住,小球就会沿斜坡滚掉,小朋友也就不能得到这个小球了。

是不是一个很棒的设计!

分别有2、2.5、3、3.5和4岁这五个年龄组的儿童参与了这个“接小球”的游戏。结果呈现出明显的随年龄发展的趋势!几乎所有的 2岁儿童都只会伸一个手去接 ,而同时几乎所有的 4岁儿童都会伸两个手去接 ,而中间年龄儿童的表现则介于两者之间。

得到了清晰的结果,但好奇的研究者并未止步,近乎相同的装置,他们还对8只 黑猩猩 做了测试,来关注这种能力在种系进化上的异同。结果呢?尽管从管中下落的是黑猩猩喜爱的葡萄,但它们却总是伸一只手去接,因此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吃的葡萄在自己没放手的一边滚落了。

由此可见,这种同时表征不确定性事件的多种可能结果,并且根据不同的结果来做相应的多手准备的能力可能是人类所独有的,并且会在儿童的成长中逐渐发展起来。

所以,凡事都要做“两手准备”呀!

作者说

世界杯了,大家有没有准备看球呢?很可能你已经计划好了,支持的球队赢球之后出去嗨皮一下。但如果你的主队没赢呢?在得知结果之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事情会怎么发展。对这种不确定结果的事情我们就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每种可能性都做准备。这在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天生就知道这件事吗?从个体和进化的角度,本研究的研究者们就研究了儿童和黑猩猩对可能事件做准备的能力。

心理学部各实验室、课题组运营有一批不同方向的优质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在大学堂后台自定义菜单点击 “分类精选”-“友情公号” 可以查看。 今后的每个周六,大学堂都会转载其中一篇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晚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婴幼儿心理 ”( 微信号:kidslab )。 婴幼儿心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婴幼儿心理实验室创办,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研究。欢迎大家关注婴幼儿心理微信公众号。




本文参考资料:

Redshaw, J., & Suddendorf, T. (2016). Children's and apes' preparatory responses to two mutually exclusive possibilities. Current Biology, 26 (13), 1758-1762.




作者 | 豆豆菲

来源 | 婴幼儿心理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婴幼儿心理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直男 | 声控 | 小黄片 | 口红 | 心机婊 | 男女友情

物质主义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