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投研情报群招募
独角兽智库发展至今,历时
9
年,积累了大量资源,也和顶尖投研资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并经过今年近一年的产品测试,小范围会员服务近两年。
十一月精准把握住了
固态电池、AI+
等板块机会,个股
桂发祥、华胜天成、供销大集
等
现开放体验名额,加微信
:itouzi8888,
文末有二维码
事件: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 CTO孙华军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比亚迪再次明晰固态电池量产节点,2027年批量装车应用,意味着2025-2026年固态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将逐步实现工艺定型和批量量产。
比亚迪固态电池的研发历程:
2013年开始启动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主要做一些材料的探索。2016年启动了一些技术的可行性的验证,那个时候还是用非常小的电池做测试,小圆柱或者小软包。2023年开始启动产业化可行性验证,整个电芯系统产线、材料各种关键技术攻坚等。预计我们在2027年会启动一些批量的示范装车应用,大规模上量估计在2030年之后。
过去一年在全固态的技术创新:
材料体系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正极是单晶高镍三元,核心是界面包覆,确保它跟硫化物电解质的副反应要尽可能的少;负极是硅基负极,纳米的纯硅负极和硅碳两个路线都在走,可能会以硅碳为主。
目前公司做的正极活性物质占比在85%以上,目标是做到90%。负极活性物质占比目前还比较低,有很多工作要做。电芯设计的是60Ah以上,超过400wh/kg、800wh/L的方案。
全固态的20、60Ah电芯,在去年已经实现了中试下线,高拘束力场的模组系统也做了结构的稳定性评估和初步验证。如果单纯从需要高约束力的系统角度出发,10兆帕、20兆帕都没有问题,但是会牺牲能量密度。从电芯角度,我们还是希望开发出在低约束力下运行的电池,核心是固固界面的问题。
电解质材料开发:
利用AI进行材料的筛选,特别是在硫化物电解质上,尝试如何通过材料的掺杂去提升稳定性、离子电导率。
硫化物固态电池成本:
从长期来讲,成本不是问题,最后硫化物固态电池影响成本最大的是三元,是镍。我们做了一些测算,如果规模化上来之后,固液可以接近于同价。保证制程的稳定,也是降成本的重要保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要把活性物质占比提高,把电解质的用量大幅度降低,这是从设计上保证成本低的因素。
欧阳明高院士演讲: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研判、材料创新、AI研发平台
全固态电池存在的问题:1)在材料层面,正极材料需要通过结构优化的策略,解决不可逆向转变,颗粒破碎等问题,提升循环稳定性,高电导率的硫化物、电解质可以提升电池动力性能,但存在空气稳定性差的问题,需要开展元素掺杂等感性研究。硅基负极可以显著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未来仍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缓解体积膨胀。
2)在界面层面,空间电荷层电化学副反应,力学演变等问题,导致界面电荷输运缓慢,造成电池容量衰减,需要研究表面包覆等策略来解决界面问题,提升全固态电池性能。
3)在电极层面,固态电解质间及其与活性材料之间的孔隙,增大了离子传输曲折度,导致全固态电池性能尚未满足需求,需要进一步研究复合电极结构设计与调控策略。全固态电池在制备和运行过程中,都需要施加较高的压力来保证性能输出,未来需要优化工艺设备和电池包结构,解决这一挑战。
日本2020年的全国电子技术路线图,我觉得过于乐观,把它后移3~5年差不多。第一代硫化物,负极是硅系或者石墨;下一代他认为是先进的硫化物系或者氧化物系,不是现在的氧化物,是氧化物突破了离子电导率之后的氧化物。我跟日本制定路线图的人交流过,他认为只有有机固态电解质,才可能解决安全问题,不一定对,但是可以参考。总体看他们全固态电池以硫化物为主。革新型电池就是锂硫、锂空气等,2035年是有可能的,只要锂金属负极突破,也是全固态。
轿车1000次以上循环,越来越多的公司聚焦到硫化物。
正负极怎么选?高镍三元配层状氧化物石墨负极很难到300wh/kg,现在丰田做的第一代就是200多。要把能量密度提到400,需要高镍三元+硅基负极,比现在磷酸铁锂高一倍以上,但是硅到400以上就很难了。目前看500wh/kg以上要用锂金属,正极可能是氧化物、硫化物、氟化物、富锂锰基等。如果要提到600wh/kg以上,就需要锂硫、锂氧等。核心转折点是500wh/kg,500以下是插层化学,500以上是转化化学。
未来石墨负极也不是绝对没用。日本刚刚搞了一个计划,用石墨负极做长寿命、高功率全固态电池,重量比能量并不高,200~300wh/kg,但是体积比能量比磷酸铁锂高一倍。
碳硅是未来重点,
用硅碳负极把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到 400wh/kg是最合适的水平。
在400之前,随着硅碳克容量的增加,比能量是几乎线性增长;但是到了400以上,客容量增加的很多,比能量增长的很少。
投入产出比看,400是一个合适的指标。
锂金属面临的挑战:
体积膨胀、界面高反应活性。锂金属的熔点180度是很低的,电池热失控的最高温度超过1000度,安全很难控制。
我们提出三代以硫化物为主体的用于轿车的全固态电池。
第一代跟日本的差不多,200~300wh/kg,搞高倍率、长寿命,负极用低硅或者石墨。第二代主攻的是高硅负极+高镍正极,400wh/kg,800wh/L,循环寿命超1000次。第三代可能要2030年之后,往500wh/kg以上做,用锂金属负极,正极也要改变。
2024年全球发展趋势:
基本上都是硫化物+三元正极,这是大家可以选择的合理的路线。LG原先是计划2026年量产聚合物,现在调整2030年量产硫化物。大家对硫化物路线的共识更多了。国内正极基本都是高镍三元,负极用硅碳,电解质基本是硫化物。
我跟美国能源部负责电池的官员交流过,他认为2035年绝对是颠覆性的电池产业,我们必须在2030把锂金属技术上突破。
欧阳明高团队材料创新的数据:
1、固态电解质:
已经做了4代。基础型追求高离子导电率,9~18mS/cm。第二代复合离子通道降低厚度,小粒径。第三代提高可加工性,干房可加工。第四代提高循环稳定性,界面包覆,缓解副反应。
超薄的电解质膜现在做到20um,对于产业化是可以做了,转运前后的柔韧性很好,能承受一定的力,离子导力1.4mS/cm,可以实现软包电池良好的循环性能,可以做大电池。
2、复合正极:
主要是高镍正极,通过原位掺杂改善一次颗粒的尺寸,克容量218mAh/g,超过10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81%。固态复合电极有缝,我们做级配,在单晶材料里加一点多晶,形成高压实复合正极,可以减少缝隙,希望能降到空隙率15%以内。
3、硅碳负极:
目前市场上主流技术路线是美国g14公司发明的气相沉积硅碳,但是产品工艺的稳定性以及硅烷的安全性较差,已经发生过事故,而且能耗大。我们团队做了新的一步法硅碳负极工艺,容量大于2000mAh/g,首效83%,跟G14的产品性能差不多,造粒后的体积膨胀率也差不多,但是我们生产过程安全,生产周期很短,吨级生产能耗小,粒径比他小。
怎么解决体积膨胀:我们做的碳包覆硅碳负极,要经过多孔碳骨架进行液相沉积包覆,多孔碳骨架可以伸缩,抑制硅的膨胀。我们的0.8V、1582mAh/g的硅碳负极可以做420wh/kg的电池,前三圈膨胀率29%;G14的1595mAh/g、0.8V硅碳,前三圈膨胀率29.2%,我们跟它是相当的。现在石墨膨胀率10%左右,后续我们的一步法硅碳还可以优化。
现在一步法硅碳产能3000吨,预计到2025年1万吨。
现开放投研情报群体验名额,更多投研情报服务,请往下看
独角兽投研情报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