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可出现肢体瘫痪、麻木、言语不利、眩晕呕吐、视物成双、行走不稳、昏迷,甚至死亡。我国目前约有脑中风患者700万,每年新增200万,165万人死于中风,存活者中有3/4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有25%~ 40%的中风患者在第一次发病后的2 ~ 5年内再发,每年中风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400亿元人民币。但脑中风是可防可治的,需要我们及早识别,妥善应对。
脑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中风约占80%,其原因为脑供血动脉内形成血栓或者被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
一旦动脉发生堵塞,脑细胞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核心区域的脑细胞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停止工作,并很快坏死,脑细胞一旦坏死则不可修复。但在核心区域周边有一个区域,医学上称其为“缺血半暗带”,该区域的脑细胞在缺血发生以后暂时处于过渡期,如果能及时恢复血运,脑细胞则可以存活,而如果继续缺血则可能发生脑细胞坏死。
我们对脑中风患者进行抢救的重点就是要挽回这部分“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而不至于发生坏死。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疗,使血栓溶解,动脉重新开放,血流顺利通过。
但溶栓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最初的4.5小时
内有机会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如果是大血管闭塞,6小时内可以进行动脉介入取栓,从而使堵塞的血管再通,减轻脑组织损害,改善预后;如超过6小时,脑细胞已经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即使再进行溶栓治疗效果也往往不好。所以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到“
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
”。
相对于治疗,脑中风的预防更为重要。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增龄、性别、中风家族史等;另一类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心脏病、吸烟、缺乏运动、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这些因素主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健康人群要避免出现危险因素而成为高危人群;有了危险因素的人群要预防首次中风的发生;而中风患者要预防复发。
以下几点是中风的高危因素。
1.血压≥140/90毫米汞柱,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或明显心律不齐。
3.血脂异常。
4.糖尿病。
5.吸烟。
6.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6千克/米2。
7.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标准:每周≥ 3次,每次≥ 30分钟,持续1年以上;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体育运动。
8.卒中家族史。
每项1分,超过3分,或患有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即为中风高危人群,需要从生活方式和药物两方面进行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脑中风管理的基础,要合理饮食(管住嘴)、适当运动(迈开腿)、戒烟限酒和保持心理平衡(放宽心);药物治疗是要控制可以改变的中风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降压药、降糖药等,最终达到预防中风发生或复发的目的。
总之,中风虽然危害巨大,但可防能治,需要正视。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