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院线电影资料库  ·  『影片信息』完美的日子(分线) ·  6 天前  
院线电影资料库  ·  『影片信息』完美的日子(分线) ·  6 天前  
Sir电影  ·  贾樟柯,不该如此卑微 ·  1 周前  
深焦DeepFocus  ·  展映预告|2024年海上影展暨论坛“学术展映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影向标 | 《明月几时有》评价非常分化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05 20:59

正文

《明月几时有》


5.9分



1. 秦婉:7分

凤凰电影策划。


明月几时有,胜利不相逢,待得观时亦枉然。许鞍华+周迅+久石让就值回票价。乱世氤氲,气节自来。维持导演一贯的叙事节奏,虽因题材背景无法像《天水围》那般在极简中细腻,但在一片淡然点滴中却令人找到了那个时代能为理想抗争牺牲的理由,这才是本片最重要的成功之处,并体现了导演功力。


群戏建构合理,切入点分配亦然,但方式仍不讨好观众,个人不太喜欢伪纪录部分,此处梁家辉太突出反而是败笔。迅哥儿几乎是为人物所生,到最后已与方姑相依相存,是进阶版的顾晓梦。不过群戏因素,只给了她一次演技时刻的机会。


一文一武两个男主里,艾迪虽帅,表演也干净利落,却只是功能性角色,霍君有幸与永濑正敏大段对戏,表现力如何有目共睹,仅四五次出场的春夏状态极佳,那段「双影后掘坟」是全片亮点之一。


最出彩的还是叶德娴,不出意外明年锁定金像女配。而王菀之估计是再也逃不开这讨嫌角色类型了。与《黄金时代》比较,形式上不那么极致,若忽略伪纪录片部分,表达上还是有所超越的。



2. 刘起:7分

电影学博士,电影杂志编辑。


讲述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琐碎日常。虽然是抗日故事,但导演要呈现的是惊心动魄抗争活动下普通抗日者的平淡日子。最好的一条叙事线是周迅和母亲,几乎都是特别有现实质感的日常生活细节,吃饭、参加婚礼、家常聊天,每一次执行任务都平淡得像是一次家常出门,那些高度具备戏剧冲突的地下工作大多被隐藏到日常的背景下。


遗憾的是,几条叙事线之间的风格不够统一。刘黑仔抗日杀敌一条叙事线负责承担动作性与喜剧性功能,霍建华潜伏进日军司令部那条叙事线负责惊险感与紧张感功能。这些类型叙事段落并不是许鞍华所擅长的,以致形成一种风格上的断裂。如果整体再拍淡一点可能更适合,但作者没法彻底放弃抗日中的动作性场面与悲情的情绪段落,导致了影片风格的混乱。


3. 黄文杰:7分

做书人,影评人。


许鞍华对电影形式的执着追求一如既往,只是如她自己所言,感觉有时准有时不准。在该片中,那些不构成严密戏剧逻辑的段落、对日常生活细节、人物生存状态和还原历史环境的极度迷恋,特别是梁家辉现身说法的伪记录片段等反类型手法,都构成了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


客观而言,片中母女情感的刻画是成功而感人的,叶德娴老师也再度展现了惊人的演技,其他戏份则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可以肯定的则是,随着年龄增大,许鞍华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而这一次她又选择了忠于自我。为了她的坚持,多加一分。



4. 胡续冬:7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全明星+切割叙事像是《黄金时代》的遗留物,特别是船上一堆文化人互相寒暄那段的镜头处理,非常《黄金时代》。但总体比《黄金时代》耐看,因为在许鞍华的镜语中,建筑、景物、香港本土空间感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一切。


我对许鞍华接这样一部「命题作文」一开始有点诧异,看完以后明白了其实另有内涵:她要表达的要点不是抗日,而是这座城市用细碎、日常的方式对抗一切占据行为的内驱力。


5. 石川:7分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博士,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制片人,策展人。


剧情以年迈的士司机口述方式展开,意在为后面的市井女性的抗日故事确立一个平民视点。这是一种对主旋律抗日叙事的去神圣化,真正让抗日英雄回归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不足的是,除叶德娴外,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刻画不够丰满。


6. 徐元:7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及《大众电影》副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大炮》制作人。


不结实、不统一、不精彩……但是,依然不愧为本年度最好的中国电影。因为,它不仅具备了「我们的祖先」的历史质感,而且影片本身的技法、气韵、节奏,仍是出类拔萃别具一格的。



7. 妖灵妖:7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以当下的环境看,这是一部淡然、勇敢、带有一丝乐观主义的抗争之作,对香港和对香港市民的鼓励更是呼之欲出。


8. 王昕:6分

电影研究者。


相对于通过方兰、刘黑仔讲述的东江游击队(市区中队)故事,影片更值得玩味的是插入其间的「虚构纪录片」。由梁家辉扮演的东江游击队最后一人(当时十多岁,至今应该八十好几了)老来仍要开出租谋生,小时候他是那样机敏伶俐,如今讲起话却磕磕绊绊,而这或许是创作者想要说出却不愿明言的层次——「老左」们在今日香港的边缘与失语。


影片以茅盾、邹韬奋、梁漱溟、柳亚子等闪耀的名字开头,这些人物和今日名人(梁文道等)的连接照亮了一小块空间,在这小块空间里现在的观众得以重温方兰的选择,和她一道投身这一选择。


然而在结尾跨越历史的横摇镜头中,摩天大楼组成的天际线已让刘黑仔们的传奇过于遥远。这一《纽约黑帮》式的结尾,难以适用于当下焦灼的香港,奉历史与中国之名的询唤该如何发出/抵达,该如何共同改变、创造相互认可的叙述,这也绝不仅是电影所能回答的。



9. 风间隼:6分

影评人。


算许鞍华作品中较普通的一部,依旧关注政治、依旧雅好古典诗词,甚至方姑与茅盾的关系也有些微师生恋的影子。梁家辉的角色带出对香港地方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探寻。彭于晏的几场动作戏很好。


桃姐的演技撑起了全片。可惜的是霍建华这条线太过无趣,被永濑正敏完全压制住了。许导关注人文而非戏剧冲突的倾向中和了影片的商业性和主旋律成分,结果是人性深度和商业娱乐都没有做到极致,实为遗憾。


10. 桃桃林林:6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文艺腔抗日题材,仍是许鞍华一贯的味道,弱化剧情,模糊人物,文艺腔调的。整体故事还是太平,也太散,观赏性也没那么强,不过片段细节的味道还是有的。有几个演员表演很好,有些演员则很差。整体看略平庸。


11. 西帕克:6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有些模仿梅尔维尔《影子部队》和罗西里尼《战火》的意思。讲述的是游击队和地下党的日常生活,但显得过于拔高,并没有那两部的人性力量。



12. 赛人:5分

影评人。


我对许鞍华常产生不足为外人道的好感,而这部影片之前言不搭后语,外加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漫不经心,让我跌破眼镜之余,又让我产生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主线应是母女情,剧力的燃点是在国仇和家恨之间作出抉择,而影片并没有输入剜心刺骨的艰难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相当冷漠的影片。一部理应高度催泪的影片,因国家概念深入却不浅出的仪态,而无法动心动情。


13. 大奇特:5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命题作文般,「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中心思想概括得很好,可却放弃了作者擅长的日常写法,转写家国。虽还有作者一贯的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角色之余去书写香港沦陷,但线索繁多,没有取舍,个别角色并没有存在的理由。幸有叶德娴撑场,其他人的表演无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希望许导以后还是能拍自己擅长的小格局题材。


14. 胤祥:4分

电影学者。


大概是《黄金时代》在新文艺座谈会上被表扬了,这部片活活儿被收编成了一个香港抗日的主旋律。但是真的……没法看啊。几乎所有情节都蜜汁尴尬,简直是拍喜剧而不自知的至高境界。摄影尤其夜景怎么看都像是电视剧。


为数不多的亮点,按顺序排列是久石让的音乐,桃姐和永濑正敏的演技,周公子的颜。剧作的支离破碎神经刀状态,莫不是改来改去最后强行开拍?太多不可讲述与太多掣肘,可以想见,但绝对不能接受。



15. 独孤岛主:4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在宏大叙事与平民视角之间做了折中的处理,无论导演本意如何,在剧作细节上的瑕瑜互见,是本片整体意图最纠缠也最难以通达观众的部位。


16. 吴李冰:3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许鞍华的电影只要一涉及到某个类型片种就极端的难看乏味,《明月几时有》再次为证。本来应该跌宕起伏的抵抗运动居然被拍得乏味到分分钟叫人入睡,几条夹在一起的线索也是轻重不分。古怪莫名的国配版声音更是大灾难。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影向标 | 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到底来了吗?

影向标 | 当赛人给国产片这个分数,你就知道它不一般

影向标 | 又一部国产艺术电影实现了票房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