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运营这事,宋先森想吐槽很久了。
宋先森有位从事新媒体运营的朋友曾在一家男装品牌短暂从业过,老板从传统硬件大公司退役,满怀激情做了新项目。
任职期间,这位朋友在老板的一手领导下经历了从订阅号到服务号的转变,从时尚穿搭写到了热点八卦,从用户采访策划到了“为xx代言”,前前后后折腾约莫半年,阅读量略有提高,但涨粉堪忧。老板觉得自己投入成本看不到回报,这位朋友申请的各种运营费用迟迟不通过,最后两方只好和平分手。
这种两边憋屈的情况在中小型企业里绝不罕见。
其实,在搞明白新媒体运营到底是个什么鬼之前,要先搞明白,你(老板)是在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新媒体运营到底是什么鬼?
“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思维、新载体、新运营手段去改变一些行业的玩法。而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他们做的事却是“+互联网”,即:在传统业务模式不变的基础上,做个app,或者开了个公众号。老板们幻想着通过公众号的10万+实现导流,现实是花着昂贵的人力成本养着一个不走心的小编。
对于企业主来说,他们看到了一个个爆款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这是做事的结果,便以此为饼设置了新媒体运营岗位。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10万+是如何实现的?内容的累积过程?一个粉丝的成本价格几何?整个的运营逻辑是什么?
不久前视觉志的稿子《谢谢你爱我》刷爆朋友圈,后台阅读量超4000万,涨粉过50万,据说奖励了小编10万奖金。做新媒体的朋友们除了羡慕,同时算了一笔帐:按照3块钱一个精准粉丝的费用看,这10万花得相当“吝啬”了——顺便一提,大多数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好像除了永远完成不来的KPI,应该半辈子没见过奖金这东西。
说真的,大多数不赚钱的公司都没有做新媒体的必要。
新媒体本质属于品牌建设一部分,是个花钱的平台。在这个内容过剩的后媒体时代,指望那些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稿子将读者转化为用户,将用户转化为客户,在体量过少、品牌没有认知度的前提下,就是个不可能的笑话。罗振宇用了上千个日日夜夜积蓄内容,每天准时定点推送60s语音才换来“罗辑思维”品牌的大旗不倒和后续商业化的水到渠成,但对于急于赚快钱的大部分企业来说,这种耐心是没有必要、也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不是每个新媒体都像逻辑思维。
企业的新媒体运营不同于自媒体,是流量型运营,本质是一种另类的销售:低价买入(投入的成本),高价卖出(获取潜在用户)。看看那些阅读量惊人的企业型新媒体,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基本都隶属于大型企业,前期平台在线下获取用户,然后才能轮到脑洞大开的小编们兴风作浪。
没有体量作为前提,所谓的运营就是个笑话。而获取体量的基础,是那些在线下活动、合作买粉中付出的白花花钞票。再牛逼的新媒体人,面对一个几百人的后台,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除了失望,大概就是绝望了。
宋先森刚入行时曾经历一次初创公司的面试,面试官介绍完公司情况,说这个岗位的目标是接下来两个月内从1万粉丝涨到10万粉丝。
宋先森问,给予部门的预算多少?答曰:0。
宋先森再问,合作渠道有哪些?答曰:0。
宋先森说,我觉得不行。答曰:我们知道很难,但想看你有没有接受挑战的勇气。
宋先森温柔地笑了笑,说:没有。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差不多是宋先森”(ID:mreadyy),原标题为《没钱做什么新媒体!》,原文发表于2017年09月18日。无冕财经已稍作编辑。如有其他需要,请联系客服小冕(微信号:xiaomian0504)。
▷无冕财经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现已覆盖今日头条、搜狐财经、网易财经、凤凰新闻、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号、新浪微博、UC头条、百家号、企鹅号、并读、号外号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