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复杂,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支持肿瘤生长,包括释放活性氧、激活肿瘤促进信号通路、释放中性粒细胞外陷阱和将T细胞排除在肿瘤微环境之外。
• 肿瘤可以通过激活肿瘤释放因子和改变中性粒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系统性地影响中性粒细胞。
• 在接受αPD-(L)1治疗的多种复发和/或转移性癌症患者中,基线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与总生存期(OS)的负面关联已被多项研究评估。
• 在104名接受αPD-1或αPD-L1治疗的各种复发和/或转移性癌症患者中,较高的ANC与较差的OS相关。
• 在122名接受αPD-1、αPD-L1或αCTLA-4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中,较高的ANC预测了较差的OS和PFS。
• 在186名接受αPD-1或αPD-L1治疗的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中,较高的ANC与较差的OS和PFS相关。
• 在422名接受αPD-1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中,较高的基线ANC与较差的OS相关,治疗后早期ANC的增加与较短的mOS和mPFS相关。
• 在38项研究的4154名接受αPD-1、αPD-L1或αCTLA-4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后4-8周内NLR的上升趋势与较差的OS、PFS和肿瘤反应相关。
单核细胞:
• 单核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是多面的,它们可以分化为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TAM),有助于形成免疫抑制的微环境。
• 单核细胞的循环数量与免疫治疗的效果有负面关联,这在多项研究中得到了记录。
• 在接受αPD-1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高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MC)与较差的总生存期(OS)相关。
•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接受αPD-1治疗的研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其中高AMC与较差的OS相关。
• 在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相关恶性肿瘤的研究中,通过流式细胞仪测量循环单核细胞,也显示出了一致的发现。
• 基线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MLR)在多个研究中与较差的OS相关。
• 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的PD-L1表达可能影响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αPD-1治疗的研究中,高PD-L1表达与不良的治疗反应相关。
• 研究还评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后循环单核细胞的变化,发现治疗后CD14dimCD16+非经典单核细胞、HLA-DR++非经典单核细胞和HLA-DR++中间单核细胞的水平与较好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
• 尽管大多数研究显示基线时外周单核细胞的数量与较差的治疗结果相关,但治疗后经典和非经典单核细胞的变化可能是临床反应的动态预测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在许多癌症类型中具有抗肿瘤作用,它们通过产生吸引CD8+ T细胞的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将巨噬细胞偏向M1表型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作用。
• 嗜酸性粒细胞也可能影响免疫治疗的临床结果,尽管它们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可能复杂,既有抗肿瘤作用也有促肿瘤作用。
• 在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队列中,基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高与较短的中位总生存期(mOS)相关。
• 相反,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αPD-(L)1治疗的研究中,基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高或治疗期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与改善的临床结果相关。
• 在转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接受αPD-1或αCTLA-4治疗的研究中,基线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比率(NER)较低与较好的客观反应率相关,且治疗后NER的降低与改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相关。
• 这些发现支持嗜酸性粒细胞作为免疫治疗反应和生存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
树突状细胞:
•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多样化的抗原呈递细胞,在T细胞激活和记忆反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克服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具有重要作用。
• 研究普遍认为,外周血液中的DC与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的积极结果正相关。
• 在接受αPD-(L)1抑制剂治疗的复发和/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基线时外周血液中总DC计数较高与改善的总生存期(OS)趋势相关,特别是一些特定的DC亚群,如浆细胞样DC(pDC)。
•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αPD-1治疗的研究中,基线时外周血液中总DC、pDC、CD1c+ 髓样DC(mDC)和CD141+ mDC的百分比较低与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相关。
• 另一项研究中,在接受αPD-1治疗的肺癌患者中,基线时外周血液中CD303+ pDC、CD1c+ mDC和CD141+ mDC的绝对计数和频率较高与改善的临床反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