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新研究发现
每周吃 1~6 个鸡蛋,有助于延长老年人寿命,并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媒体在报道时则称,最新研究颠覆了认知,发现吃鸡蛋能“护心延寿”。
那么,鸡蛋真的这么神奇吗?这项研究靠谱吗?面对这样的新研究,我们该怎样看待?今天,我们就以这篇研究为例,聊聊鸡蛋,也聊聊该怎样审视这样的研究。
这项研究是通过跟踪调查澳大利亚 8756 名 7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平均随访时间约为 5.9 年。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这些老年人的鸡蛋摄入频率。在随访期间,共有 1034 名参与者死亡,其中 229 人死于心血管疾病,453 人死于癌症。
研究结果显示,与从不吃或很少吃鸡蛋的人相比,
每周吃 1~6 个鸡蛋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 2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 15%
。然而,对于每天吃鸡蛋的人,研究并没有发现显著的死亡风险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饮食质量中等和较高的人群,每周 1~6 个鸡蛋,与更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分别降低 33%和 44%。
于是,不少消息在报道时就说,“每周 1~6 个鸡蛋,有助于延长寿命。”
先说结论:鸡蛋确实是一种很营养的食物,性价比非常高,推荐大家日常食用。不过,这次相关媒体的报道,确实有所夸大了。
虽然这项研究看起来很“诱人”,但它也有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只能发现鸡蛋摄入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也就是说,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吃鸡蛋就能降低死亡风险,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举个例子:每逢夏天,冰淇淋的销量都会显著上升;同时在夏天,溺水的人数也会显著上升。显然冰淇淋销量和溺水人数之间是有相关性的,但是这两件事情之间却没有因果性。
其次,研究的数据主要依赖于参与者的自我报告(
自我记忆
),这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人们对自己饮食的记录往往不够准确,可能会高估或低估自己的鸡蛋摄入量。
试想一下,你能马上想到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吗?如果没有记录、做笔记习惯的话,一般人很难准确记住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
此外,研究中并没有详细考虑其他饮食因素,比如参与者是否同时摄入了大量的红肉、加工肉类或其他不健康食物,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再者,研究的样本主要是澳大利亚的老年人,这些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可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的来说,我们不要对这个研究结果过度乐观。不过,就鸡蛋的营养而言,还是推荐大家适量多吃的。
鸡蛋作为一种常见的食物,一个鸡蛋才几毛钱,它确实是一种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鸡蛋中最主要的成分是
蛋白质
,一个鸡蛋中的蛋白质大约是7克,而且,鸡蛋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很均衡,非常适合人体吸收利用,是很好的蛋白质摄入来源。
鸡蛋中的
卵磷脂
是高密度脂蛋白的重要成分,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对大脑等神经组织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鸡蛋含有丰富的
维生素
,可提供膳食中 10%~20%的叶酸,20%~30%的维生素 A、D、E。对于素食者来说,鸡蛋也是重要的维生素 B12 来源。
鸡蛋中还有一种丰富的营养——
胆碱
。100 克鸡蛋中的胆碱含量约为 251 毫克,一个去壳鸡蛋大概是 50 克重量,可以提供 176 毫克的胆碱。
胆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营养素。研究发现,在 DHA 和胆碱供应都充足的时候,最有利于胎儿大脑的发育,未来婴儿的认知水平最高;孕期得到充足胆碱的宝宝,出生后压力应激反应较小,未来患各种慢性病的风险可能会因此下降。
所以,
鸡蛋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性价比很高,值得享有。
如何吃鸡蛋更健康呢?建议大家注意这几点:
鸡蛋中的一半蛋白质和 90%以上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都在蛋黄中。所以,鸡蛋可以吃,蛋黄也不该丢。对于正常人群来说,每天 1 个鸡蛋也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周吃蛋类 280g~350g(
大约每天一个鸡蛋
),吃鸡蛋不弃蛋黄。
鸡蛋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细菌污染,如沙门氏菌等。因此,在购买和食用鸡蛋时,要注意卫生。建议吃鸡蛋时一定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
鸡蛋的吃法也很重要。鸡蛋是油煎还是蒸煮,是大量油炒还是水泼,是蛋羹还是蛋花汤,他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有研究就发现,鸡蛋经过不恰当的烹调之后(
比如煎炸
),脂肪和胆固醇发生氧化,并可能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AGEs)
,可能促进人体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动脉硬化,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是,蒸蛋、水煮蛋就并没有这样的问题。
鸡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但我们也不要过分依赖单一食物。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才是维护健康的关键。吃鸡蛋,也要注意和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如蔬菜、全麦面包、瘦肉等,尽量做到食物多样,这样可以提供更均衡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