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每个人年轻时,为了打拼,为了生活无恙,捱过了一重又一重的苦难。
直至暮年,又有谁不想过安心舒适的生活呢。
杨绛先生说:“人这辈子,少管,少说,就是福。”
人老了,有一件事最好守口如瓶,就是对儿女的人生别过度指点。
与其人教人,不如事教人,适当放手,或许孩子能走得更远。【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一个家最大的不幸,有个爱说教的父母《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中有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年纪越大,就发觉他们越难相处?
而排在第一的回答竟然是:看什么都不顺眼,总是对孩子挑剔。
一个家里,真正让人可怕的是亲人间“说教型”的内耗。
一味要求改造家人,孩子注定成仇人。
听过一个故事:
北边胡同巷里住着一户李家。
李家有儿子名叫李文杰,从小聪慧好学,成绩优异。
父亲李老爷是镇上的一位小商人,一直希望儿子能继承家业,接管生意,成为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可李文杰却热爱他的文学,不愿意做什么富商,只想成为一名作家。
可李老爷和妻子则完全无法理解儿子的选择。
他们认为,家族的生意才是最重要的,做商人才是一生的荣誉。
于是,李老爷多次指责李文杰的不务正业,认为他追求文人梦想是荒唐无稽。
每当李文杰去参加文学大会时,父母总是冷冷地说道:
“你以为做个作家就能混口饭吃吗?”
也正是父母不停的插手指点,使得家里矛盾越来越来大,每日争吵不断。
而为了实现自己抱负,李文杰决定与家割裂,搬到人烟稀少的城市里,从此不再归家。
其实,生命中的大部分父母,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是为你好,别不识好心。
却不知,那些囚禁在“为你好”的笼子中生长的孩子,是永远也飞不出山峦的。
毕竟,三岁一个代沟,差别了30年的人生,岂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
你以为的人生经验,有时未必贴合今日。
家,并不是改造工厂;父母,也并不是工程师。
为人父母,千万别把孩子养成无情的机械木偶。
停止无尽的说教,做孩子的朋友,而非他的枷锁。
保持边界感,是一场修行很认同一句话:“人与人的相处,“没关系”比“有关系”来的重要的多。”
边界感,决定着相处时的幸福指数。
越是亲近的人,越要留一分寸。
杨绛先生就是一个有边界感的人,不吵不闹,不争不抢。
她说:“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
钱瑗与父母心有灵犀,同频共振。
钱钟书曾自谦道,他并无宏图大志,只愿倾尽一生,潜心治学,默默耕耘。
而钱瑗,她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师范专业。
她热爱校园一切,享受着与学子们共度的每一刻。
当然,在女儿的人生抉择中,杨绛与钱钟书并未多加干涉,而是始终如一地支持着她。
在钱瑗生命的尾声,即便病痛缠身,她依然坚持不懈地编写着教案。
钱钟书夫妇虽心疼,却也明白教育是女儿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挚爱。
于是,杨绛默默地告诉自己,照顾好自己,不成为女儿的负担,便是最大的慰藉。
《一百年感言》中提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但孩子并不是他们的“附属品”。
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生活自有儿孙来领悟。
人生的真谛,未必是去勉强别人活成自己。
让孩子成为孩子,经历他该经历的,修行他该修行的,也是一种智慧。
人老了,慢慢退出子女们的生活,不该问的事情别干涉。
降低期待,多专注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接纳是最温暖的怀抱,尊重是成就人最好的桥梁。
晚年最好的投资:经营好自己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暮年自适何妨退,短景无营亦自长。”
瞬去的年华里,我们渐渐不再是家中那个忙碌的“主角”。
年纪大了,该退就退。
经营好自己,才是对家人最好的“积福”。
陆游,一生历经戎马倥偬,颠沛流离,却也享受了八十六年的生活。
七十七岁高龄之时,他仍挥毫泼墨,写下那豪迈之句:
“老翁八十犹似铁,风雨三更盼彩云归。”
晚年的他隐居在一片山清水秀,内心安逸自在。
那闲居乡村的日子里,陆游时常亲身参与农耕之事。
他将田间劳作视为一种身心的锻炼,亦是心中所爱。
谈及日常生活,陆游更是简约至极,每日洒扫庭院,吟诗抒情,豢养诸多花鸟虫鱼。
步入暮年的他,选择素食养生,以诗为伴,与自然相融,最终得以长寿善终。
杨绛先生曾言:
“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唯有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个日出日落。”
时间,不可逆转,生命,终有尽头。
在限定的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的过客。
孩子,财富,名声,甚至身边的一切,走过某一段旅程后,终将是要各自分别。
你越是操心,越是疲惫;你越是担忧,越是无力。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不如放下那些无谓的执念,放下那些没必要的压力。
生活是用来享受的,适当懒散,偶尔停歇。
取悦好自己,才不枉世间走一遭。
每个人有自己的路,你无法替他们走完人生的路。
为人父母可以指点,但别过度指点,不喧哗,不催促,不插手。
杨绛说:“人活到极致,是朴素和内敛。”
到了晚年,人生的许多追求,已不再是财富,最重要的是如何舒服过好后半生。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知冷知暖的伴侣,在膝下承欢的儿女,不正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点亮“在看”,余生,学会缄口,学会放手,修己安人,乐享人生,才是最高境界。【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作者:逍遥子 来源:老子道德经(LZDDJ-1)你若喜欢,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