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客户总是“听不懂”?产品经理汇报中的致命误区 ·  2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哪吒2》票房破百亿,仅是一个开始:超级IP ... ·  3 天前  
知产宝  ·  专利案例 | ... ·  3 天前  
三节课  ·  DeepSeek直播实操课,限量300人免费报名! ·  5 天前  
上海知识产权  ·  【动态】奉贤区知识产权局召开2025年度知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教育公平的另一个维度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4-06-19 00:01

正文


近读历史,获益良多。


中国从隋炀帝开始开科取士,开辟了人才选拔的先河,但又对考生资格进行限定。此后几朝几代,基本上萧规曹随,证明这些限定非常理性,获得后来者的极大认同。


那么,科举对报考人员究竟有哪些限定呢?


简单来说,古代读书人报考科举,需要“投牒自进”。所谓“牒”就是身份证明,明确规定娼优、商人、隶皂这三类人,不仅本人没有报考资格,而且三代之内的子弟都不允许参加科考,否则严惩不贷。


探究这种规定的背后深意非常有意义,也给教育思考提供另一种向度。


这几种人在古代都属于贱民,出身不清白。


倡优即使受到皇帝百般宠信,但依是贱民一个。


商人社会地位极低,隋唐时期的“士农工商”“商”排最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人自然排第一;因为重农抑商,吃饭很重要,农民的地位也不低;工匠玩弄机巧,手艺人排名也不行,开明如韩愈也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文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人一旦科考及第,立马就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从科举考试本身来说,如果是贱民出身,不但读书人自己难堪,也会影响科考的神圣地位;从未来发展来说,科举选拔的人才将来多数要成为官员,如果出身有污点,在处理政务时,难免授人以柄,不能震慑民庶。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防患未然,先切断这些贱民做官的念想。


为什么要这样决绝呢?


首先是倡优。倡优就是戏子,拒绝倡优科考的主要原因在于虚假和伪装。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一个演戏之人,以表演为最高追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怎么能坚守自己的职业本分?怎么能诚实做人,真实待人,踏实为官?


看看今天的演艺圈,就知道那是一个什么圈。最近演艺圈掀起的是嫖娼队和吸毒队的较量,吸毒队暂时领先。


其次是商人,拒绝商人科考的主要原因在于牟利。商人的最高追求是赚取金钱,无商不奸,有钱能使磨推鬼,总想把别人荷包里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口袋,总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基因一旦深入骨髓,再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官,难啊。


再次是隶皂。隶皂就是差役和捕快,拒绝隶皂参加科考的原因在于恶行。差役的活儿,尤其是捕快干的活儿,在古人看来,那是不良之行,得罪人的活计。 总是要抓人拿人,总是跟坏人坏事打交道,正经人注定不屑于此,只能让贱民去做。


做不良之事者,慢慢就成了不良之人。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每天都用一双黑暗的眼睛盯着人,用阴暗的心理揣度他人,久而久之,心理不阴暗才见鬼呢。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具有几千年选拔官员智慧的中国,以这种方式来杜绝文官源头的污染,或许也有它的道理。


想想我们封建时期,把希望寄托在官员自己的道德修炼上,让官员自省、自律和自励,简直就是做游戏,过家家。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和诚信。


比如有的国家官员不许 染发,一染发政治生命就宣告结束,因为他们欺骗了选民。 一个人在头发上造假,大概率就会在政治上造假,玩弄权谋,这就是别人的逻辑理念,不容更改。 他们能容忍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上床,但绝不能容忍克林顿撒谎。强如 尼克松,一旦撒谎,照样一棍子打死,水门事件至今都是经典丑闻,原因即在于此。


回到教育的视角,认识这种观点,不无裨益。


人是相关联的,任何一个偶然的行为,一个经年的习惯,一个熟悉的环境,或者浸染在某一件事情之中,或多或少都会给这个人的品性带来影响。环境育人,系统也育人。


奈良有一所小学,教育方法别具一格。


在这所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都不允许穿鞋子,而且一律规定都要穿白色的袜子。想想看,孩子们都穿着白色的袜子,在地上跑来跑去,对环境的要求有多高。地上一定要纤尘不染,干干净净,能照得出人的影子。


孩子们不能容忍一丝一毫的灰尘,这种对灰尘的零容忍,会慢慢濡染进孩子的内心,变成他们的一种习惯,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由对地上脏的不容忍,进而到对思想中不纯洁东西的无法容忍,道德洁癖就这样树起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学校,对一些学校最初如何崛起非常感兴趣。这期中就成都某学校给我印象很深。


几年前,某校长走马上任这所烂学校的校长,他的做法很独特。


首先,是广而告之,上任伊始,先造舆论,全国著名校长某某某要入主该校,让老百姓感到诧异,究竟谁是某某某,然后关注这个人,关注这个人的办学理念。


其次,是炒作办学理念,让成功人士的子女更成功。这个理念一出来,褒贬参半,两方对垒,吵得不可开交,校长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几年后,校长邀请成绩好的学生进五星级酒店聚餐,喝红酒,引起全国舆论关注又是一例。更重要的是,校长引进西点军校和伊顿公学理念,对孩子进行形体塑造,让男孩子充满刚毅之美,让女孩子飘逸温柔之魅,特别是,在伊顿校服基础上改造的学生校服,漂亮至极,休闲、运动、礼仪校服都是标准配置。


学校集体住宿,学生不带书包,放假回家,每人一个拉杆箱,如同机场归来的空姐和空乘,男生个个都是绅士,女子人人都是淑女。


回家一趟,父母们都惊呆了,孩子完全变了,脱胎换骨,由里到外。在这个基础之上,校长启动了课堂改革,内涵发展。孩子们的成绩直线上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