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淘房志
深圳最具思想力和预见性的地产新媒体。助您预判楼市大势走向,成功实现财务自由。房产咨询可私信:moonstone1981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WTT修改赛事规定:取消强制参赛!奥运冠军直 ... ·  21 小时前  
吴大看楼市  ·  2025年的第一场沙龙 ·  2 天前  
吴大看楼市  ·  2025年的第一场沙龙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未来可期 信心自来丨乙巳新春系列评论④ ·  3 天前  
记忆承载3  ·  房地产价格与你的关系,远大于和地方的关系 ·  3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打破好莱坞影片垄断!《哪吒2》冲进这个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淘房志

链家左晖最新演讲:我北漂12年,租过10次房,曾被骗得一塌糊涂

深圳淘房志  · 公众号  · 深圳 房地产  · 2017-09-05 08:33

正文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导读: 在中国,社会的纵向阶层移动还存在,这是年轻人最大的机会,你凭什么不去奋斗?20年前,我们在北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刚创业的时候睡办公室,就把几个沙发垫一铺,早晨起来发现沙发垫都跑了,我就睡在地板上,我没觉得苦。


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赶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时代。我认为年轻人只要选择留在这座城市就必须奋斗,这是我们的宿命和结果。


供  稿 | 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

口  述 | 左晖

编  辑 | 吴璇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2017年8月31日,第60期江湖沙龙在国际金融博物馆举办,特邀链家集团董事长左晖先生做客现场,讲述“租赁新时代”。左晖也曾是个“北漂”,“1992年,我大学毕业,2004年买了第一套房子,中间这12年,我一直在租房,换了10个房子,也曾经被骗得一塌糊涂。”


他说,未来10年,中国的租赁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但当下,租房子还远不是一件有品质、有尊严的事。


以下为左晖演讲精编:


今天我不太想得出什么具体结论,但是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数据。我大概准备了七个角度,讨论一下“租赁新时代”。



第一个角度:城市的人口


中国现在有7亿城市人口,未来大约10亿,他们将怎样分布?这是第一个变量。是分散更好,还是集中更好?学术界普遍认为集中分布会让效率更高。目前,大概有20个以一、二线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正在逐步崛起。据估计,未来可能每一个城市圈会拥有2000-3000万人口,等于占总城市人口的一半。


租房其实是大城市的问题,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租赁市场都很稳定,因为租金稳定,租赁住宅的供应量也都非常丰富。


中国从1994年正式房改到现在23年的时间,我个人认为中国房地产业还是了不起的,总体来看,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第二个角度:合理的交易量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增量思维。 2016年,全国房屋交易1500万套,其中950万套是新房,550万套是二手房。对对比美国,大概卖了600万套房,其中550万套是二手房,50万套是新房。当然,我们也看到像北京、上海等城市,二手房交易量占到70%-80%。


所以,未来真正能解决房地产流通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最近我们在谈一个概念——中性的价值观,就是面对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和调控,我们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关注一个指标——“千人的流通率”,是指一个城市在合理或均衡状态下,应该有多少人能够通过二手房或新房市场买到或换到自己的住房。成熟市场的历史均值保持在20—25‰之间。按今年3月份的数据看,北京大概40‰,但是这几个月来看,年化可能只有6‰-7‰。


这个指标过低的话,房价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过去10年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价涨幅也许超过10倍,但真正的房价上涨就十几个月。为什么?核心是如果今年的千人流通率不够的话,一定会有一波积压在明年,导致流通率上升。所以,我们要强调所谓的中性价值观,保持市场合理的流通率,是调控本身的目标之一。


与之相关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中国需要多少套房子;第二,到底交易多少套是合理的。


北京、上海的平均首次购房年龄每年在往后推一岁,现在北京的是34岁。



第三个角度:买房和租房


一个城市里到底有多少人需要靠买房子解决居住问题,多少人要靠租房子解决?相比于美、英、法等国,中国的租房占比小。


租房比例到底多少才合理? 我们判断,未来中国的租赁人口占比大概是1/3,城市越大,比例越高,北京未来会超过50%。


所以我们拿前面三个数据算一算,基本上就能知道市场上到底需要多少套房子、买卖交易及租赁交易,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第四个角度:政府和市场


租赁住宅的供应主体到底是C端、B端,还是G端?所有城市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时间:当城市发展出现贫富分化,政府就要进行救济,会产生各种各样形式的公租住宅。


其实,各个城市的租赁问题都会导致一些不太好的结果,大概有四种。


第一,贫穷人口的集中化;第二,导致一些社会矛盾;第三,租赁住宅不够,租金上涨,会出现“回巢”现象,有一个数据我看了蛮震惊,2014年英国20-34岁的年轻人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为26%,比十年前高了很多;第四,代际传承问题,租房家庭的孩子很可能也在租房,有房阶层的孩子也是有房阶层。


今天的问题都不是新鲜问题,是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际上很多城市最终解决问题是靠货币补贴。所以,我觉得政府在这里面的占比最好不要超过10%。当政府公租住宅比例过高,会导致占用太多资源,效率不够。


各城市都在大规模启用租赁住宅是对的,因为现在的规模量的确非常小,北京估计起码要有3千万平米才能基本缓解在北京租房困难的问题。


第五个角度:存量与增量


解决租房的主力军是谁?是个体的房主,全世界都一样。也有人说,很多发达市场主要是通过B端来解决,这里面有很多歧义。日本的非常高,大概超过80%,全世界最大的租赁机构化的企业在日本,管理了将近一百万间住宅企业。但是日本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它大部分托管的是C端物业。


今天,全中国的租金规模大概是1万亿,显然不够,未来十年大概达到3万亿左右,其中我估计3千亿来自于持有型供应,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们跟很多开发商交流,觉得这是未来十年的机会。


那么,房子从哪来?因为我们是做二手房出身的,所以我们一直看存量市场,存量有非常大的空间。不能一味地靠盖房子解决问题,较为合理的比重应该是:80%从存量解决,20%从增量解决。


北京和上海都有一个现象,30%以上的房子房龄超过20年。这些房子有个特点,位置不错但居住的舒适性差很多,所以,我们要循环利用,由专业机构进行改造再投入到新的市场里去。



第六个角度:未来机构化占主流


引出来下一个命题,机构化。我估计未来北京的物业,B端可能全部都是机构化,C端超过50%是机构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