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讨论了地方债务变迁与房价关系的问题,作者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解释了化债与房价普涨并没有直接联系,真正的关键因素在于居民部门的消费力。同时,作者也提到了税制改革和允许的力量在政策中的重要性。
作者提到地方债务变迁多年,从隐性债务到显性化债的过程,并解释了化债并不是新词,十年前就已经存在。化债的本质是将隐性债务置换成显性债务。
作者指出,化债本身和房价普涨并没有直接联系。在过去,地方上的借债投资拉动基建,但房价普涨的真正原因是居民部门的消费力拉动。
作者提到当前化债面临的问题是居民部门的消费力不足,整体负债率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导致只有富人扎堆的三核房产有保值性。
作者强调在政策中,允许的力量非常重要。如果居民部门的消费力是关键的因变量,那么政策应该关注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即如何刺激居民部门的消费力。
那天在春节的四个话题的第三个话题里,我们讲到税改,或者说,税制的变迁。
有个读者很用心,他说,他照此模型,也深入的思考了多年以来地方上的债务的变迁史。
但他不理解的是结果,为什么往日里地方债务的扩充,包括化债,都对房价产生了普遍的拉动作用,但这次的化债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那咱们就来聊聊你的问题。
化债这个词儿,广泛的被舆论讨论,刚刚过去没多久。
但这个词儿并不是新词儿,这事儿在十年前,就已经登上舞台了。
我们要从08年谈起。
那一年,我们的外部遇到了和今天一样的压力,只不过当时和今天不一样,那时候的美国不是不想买你的东西,他是自己陷入了泥淖。
不能向外求,自然要向内求,于是当时的我们选择了基建。
你只有大规模开工,才能提供更多就业,以弥补外需的不足。
这个时候,地方上就通过成立一家家城投公司的形式,去负债,去投入基建,这一点,我们那天在第三个话题里也聊过。
那么这样的事情做多了以后,到了十年前,你会发现地方上背负了很多债务,有显性的,有隐性的。
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要求化债。本质上就是把隐性的债务置换成显性的。
当时还不太涉及债务利息的问题,因为无论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在那个年代的利率都很高。
所以更多的体现在可管可控的角度上,就像过年期间,你家里孩子玩手机,不让他玩是不可能的,但是完全交给他,也是不可能的。
最好的方式就是手机放在你这里,他要玩的时候从你这里申请,这就叫显性的玩手机,你知道他玩了多久。
如果完全交给他保管,那你就弄不清他是不是一整天都在玩手机了。
那么这件事情在当初有没有奏效?
其实是没有奏效的。
因为当时正好在进行大规模棚改,地方上花钱的地方很多。
也就是那个小学生的泳池算术题,一头进水一头出,地方上一边在化债,用显性的去置换隐性的,另一方面,又大量的背负了新增的隐性的债务。
直到去年年底,大家再一次注意到化债这个词
。
那么回到这个读者的问题,你犯了一个错误。
你把现象,归成原因了。
二战的时候,太平洋上有个岛,岛民每天早上固定时间对着天空做祈祷仪式,就会有神鸟带着食物丢下来。
他们误以为这是自然规律,但二战结束后,再怎么祈祷也不奏效。
为什么?
因为那不是神鸟,那是美国空军的空投。当初人家又不是投给你的,人家是投放给驻扎在岛上的士兵的,战争都结束了,谁还会给你空投食物?
我们回到你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
2008年的时候,你看到地方上新增了很多债务,房价也普涨了。
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
确切地说,是因为地方上通过新增债务的方式,拉动了很多的就业,整个社会的投资回报率都很高,人们对未来自己赚钱的预期也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居民部门的整体负债率很低,都去加杠杆买房,于是房价普涨。
那么到了十年前,也是同样的道理。
地方上虽然在化债,但是化得少,新增的多,越化越多,尤其是棚改,等于定向的给房产领域制造了购买力。
在拆迁户的拉动下,供不应求,房价就会涨,
与此同时,居民部门的整体负债率仍然在低位。
大家看到买房赚钱,纷纷跟进,都去加杠杆买房,于是房价普涨。
可是你回看当下,当下的确也在化债。但其他因素和此前已经大不相同。
首先,你对自己未来年年加薪,容易赚钱的预期,还保持高涨么?
其次,居民部门整体上的负债率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处于高位。
说人话就是,要跟,也得跟得起呀。
所以我从去年十月就让大家盯一件事,就是这个钱,发哪儿了。
说的具体点就是有没有按人头发钱。因为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那些地方上的投资,而在于居民部门到底有没有钱。
你过去看到的很多现象并不是地方上投资拉动的,而是居民部门的消费力拉动的。
地方上的借债投资搞起来的任何基建的本质都相当于建了个酒店。
这个酒店在运营的过程中到底是挣钱的还是赔钱的,实际上是游客的荷包决定的。
我这么说,够形象了吧?
所以,如果居民部门没钱,那就只有富人扎堆的三核房产有保值性。因为大部分人实际上没钱,不仅没钱,还要还债。
以上的整个分析才是完整的因果链,也就是说,化债本身和普涨没有直接联系,也永远不可能有直接联系。
因为房子终归是要居民去购买的。
一切行为,相关政策一定要打到居民部门,尤其是打到消费端而非生产端,才会引起普涨。
就像我那天在第三个话题里,为什么我讲到税制,税改?
因为当年,市场的需求是在的,像爆发前的火山口一样被压抑了很多年,真正约束一切的是什么?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