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麻醉时间
几个世纪以来,气管切开术被认为是气管插管的唯一可靠方法。由于术后只有少数病人存活,气管切开术只作为救治病危患者的最后手段。直到19世纪晚期,解剖生理学和疾病的病菌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气管切开术才成为一种被接受的手术方式。
当时,直接喉镜检查已成为一种通过非外科手术经口气管插管来保护气道的可行手段。20 世纪中期,不仅是气管切开术,非手术气管插管和内窥镜检查也由很少使用,到逐步演变成为麻醉学、危重病医学、急诊医学、喉科学实践的基本重要组成部分。
全身麻醉期间插管的过程
气管内插管,通常简称为插管,是将一根软塑料导管安置在气管处来维持气道的开放,或者起到贯穿其中给予特定药物的作用。它通常用于促进重伤、相关疾病及麻醉病人的肺部通气,包含机械通气以及预防窒息、气道阻塞的发生。
使用最广泛的是经口气管插管的途径,导管通过口腔和发音系统进入气管。在鼻支气管路径中,导管则是通过鼻子和发音系统进入气管。其他涉及手术的插管方法包括环甲软骨切开术(几乎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和气管切开术,主要用于需要较长时间气道支持的情况下。
作为一项侵入性且令人极不舒适的医疗程序,通常在患者全麻和给予肌松药后后插管,也可在局部或表面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在不伴任何麻醉的条件下进行插管。对于插管,使用传统喉镜、灵活的纤维支气管镜或视频喉镜辨认声门是十分有帮助的。
在导管插入气管后,导管远端的气囊会被充气。这有助于导管位置的固定,并能防控呼吸气体的泄露,以及避免气管支气管树接触到胃酸等对气管有害的物质。然后,将导管固定在面部或颈部,并连接到三通管、麻醉呼吸回路、面罩活瓣装置及机械通气机。
当不再有通气支持或气道保护的需要时,可取出气管导管,在这里称为导管的拔管。
MICU
插管操作过程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MICU
气管插管可以关联到如牙齿损坏,或上呼吸道组织撕裂等轻微并发症。气管插管也可能会引发致命的并发症,比如胃内容物返流误吸会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化学性吸入性肺炎,或导致难以察觉并会引发致命缺氧的食道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