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药说药
姓药的来说药,带你进入最深层次的医药领域,把握医药动态,了解最新前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药说药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开发

小药说药  · 公众号  ·  · 2025-03-01 07: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导语:认识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 IBD )是一组累及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 克罗恩病( CD 溃疡性结肠炎( UC 。这些疾病的特点是持续炎症,导致各种并发症,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严重者可致肠梗阻、穿孔甚至癌变,严重影响 IBD 患者的生活质量。全球范围内, IBD 发病率近 40 年持续攀升,我国患者数量亦呈快速上升趋势。

目前可用的 IBD 治疗包括非靶向治疗(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和靶向治疗(如抗 TNF 、抗 IL-12/IL-23 和抗α 4 β 7 整合素)。虽然生物靶向疗法对许多患者有效,但依然有高达 30% 的患者对初始治疗没有反应,高达 50% 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消失。目前,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对 IBD 免疫途径的理解为创新药物疗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一些新兴疗法和药物有望打破 IBD 治疗的瓶颈,为 IBD 的患者的疾病改善带来福音。

2


核心战场:肠道免疫系统与IBD的发病机制


肠道免疫系统是 IBD 发生的关键枢纽。健康状态下,肠道需 双重调节 :既要耐受食物抗原与共生菌群,又要抵御病原体侵袭。而 IBD 患者的免疫调控网络崩解,引发失控的炎症反应。

1. 先天免疫失控

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 正常状态下呈现“免疫耐受”,但IBD患者中被异常激活,通过TLR/NLR受体识别病原体分子(如LPS),过度分泌IL-1β、IL-6等促炎因子。

中性粒细胞与 NK 细胞: 炎症部位大量浸润,释放活性氧和蛋白酶,加重组织损伤。

2. 适应性免疫失衡

Th17/Treg细胞比例失调: IL-23驱动Th17细胞扩增,分泌IL-17、IL-22,促进炎症;而抗炎的Treg细胞功能受抑。

B细胞异常: 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肠道组织,加速慢性炎症。

3. 细胞因子风暴

促炎因子(IL-12、IL-23、TNF-α)与抗炎因子(IL-10、TGF-β)平衡打破,形成恶性循环。例如:

IL-23/Th17轴 :驱动黏膜免疫持续活化,与难治性IBD密切相关;

TNF-α :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介导组织破坏。

4. 肠纤维化:被忽视的“终局挑战

”约30%克罗恩病患者发生肠纤维化,病理特点为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导致肠道狭窄。纤维化机制涉及TGF-β、IL-13等因子激活成纤维细胞,而现有抗炎药物对其无效。

3


IBD治疗药物图谱:从传统疗法到精准靶向

目前 IBD 治疗药物分为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两类,关注点从 广谱抗炎 转向 精准靶向免疫通路

1. 经典生物制剂

抗TNF-α单抗: 抗TNF的抗体已广泛使用约25年。目前,四种TNF-α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临床,包括infliximab、adalimumab、golimumab和certolizumab pegol。infliximab可诱导粘膜溃疡愈合,这是第一种被批准用于CD肛周瘘的治疗方法,并被证明对CD和UC都有效。

α4β7 整合素: 近年来,整合素受体已成为治疗 IBD 患者新疗法的可行靶点。整合素包括两个亚基,α和β,存在于特定的 B T 淋巴细胞上。与细胞迁移到胃肠组织有关的是α 2 β 2 、α 4 β 1 和α 4 β 7 。通过拮抗这些受体,淋巴细胞在炎症过程中迁移到胃肠道粘膜受到抑制。抗α 4 β 7 整合素抗体 Vedolizumab 已于 2020 年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 )的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 UC CD 的成年患者。

2. 新世代靶向药

IL-23 是IL-12细胞因子家族的一员,由p40和p19亚基组成,其中p19是IL-23所特有的。IL-23在调节和扩增辅助T细胞和激活各种先天免疫细胞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胞在UC和CD等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展中很重要。Risankizumab是FDA批准的第一种用于治疗中重度CD患者的选择性IL-23p19抑制性抗体。

IL-36 细胞因子是更广泛的 IL-1 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研究强调了 IL-36R 信号在慢性炎症条件下的作用,包括 CD UC Spesolimab 是一种新型人源化 IgG1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抑制 IL-36R 信号传导,其已在涉及中重度 UC 患者的三项 2/2a 期临床试验中进行了评估,然而,尽管 spesolimab UC 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但并未达到疗效终点。目前,其正在进行一项 2 期临床试验,以测试 spesolimab 在造瘘 CD 患者中的应用。

Olamkicept sgp130Fc )是一种选择性靶向 IL-6 反式信号传导的 FC 融合蛋白。在一项为期 12 周,涉及 16 IBD 患者的开放标签 2a 期研究中,结果显示 : 19% 的患者获得了临床缓解, 44% 的患者出现临床响应。此外,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包括季节性上呼吸道感染、唇疱疹复发以及皮肤和皮下疾病。目前,其正在进行一项更大规模的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NCT03235752 )。

3. 小分子药物的崛起

JAK 抑制剂 :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聚焦于 JAK-STAT 途径,为改善 IBD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JAK 是一个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家族,包括 JAK1 JAK2 JAK3 和酪氨酸激酶 2 TYK2 ),在通过 STAT 途径传递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中发挥作用。这些激酶被各种细胞因子受体激活,通过 T 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 B 细胞活化导致炎症。

Izencitinib 是一种泛 JAK 抑制剂,其在一项涉及 239 UC 患者的 2b 期临床试验中进行了测试。然而与安慰剂相比,临床缓解的主要次要终点均未实现。 Ivarmacidinib SHR0302 )是一种选择性 JAK1 抑制剂,在涉及 146 名中重度活动性 UC 患者的一项 2 期临床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 8 mg 每日一次和 4 mg 每日两次给药方案在第 8 周显示出显著更高的临床响应率和临床缓解率,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有希望的结果导致其启动了一项 3 期研究,以进一步研究对 UC 的疗效。

S1P 受体调节剂: 鞘氨醇 -1 磷酸( S1P )是一种来源于细胞膜的高度生物活性分子,主要通过激活细胞表面的五个 G 蛋白偶联受体发挥作用( S1P1-S1P5 )。激活后,该过程触发一系列信号事件,控制广泛的生物学过程,如淋巴细胞迁移、内皮细胞通透性、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分化、增殖、存活和凋亡。 S1P 通路与胃肠道炎症相关的疾病有关。

Ozanimod S1P 受体的选择性调节剂,特异性靶向 S1P1 S1P5 受体,这两种受体分别存在于内皮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上。在一项 3 期针对中重度 UC 患者的临床研究( TRUE NORTH )中,结果显示:相比与安慰剂组, Ozanimod 组获得了更多的临床缓解( 18.4% vs 6.0% p=0.001 ),此外,在诱导治疗的应答者中, 37.0% 的患者在 52 周后持续临床缓解,而安慰剂组为 18.5% p 0.001 )。

4. 抗纤维化药物曙光

针对 TGF-β TL1A 靶点的药物(如 PRA023 )进入临床,旨在阻断纤维化核心通路,解决现有治疗空白。 PF-06480605 是一种抗 TL1A IgG1 人源单克隆抗体,在一项针对中重度 UC 患者的 2a 期临床研究( TUSCANY )中,有一部分( 38.2% )患者在第 14 周获得了内窥镜改善,这一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最常见的 AE UC 疾病恶化和关节痛。组织病理学分析支持 PF-06480605 进一步的研究。

4


未来市场:百亿美元蓝海的争夺战

全球 IBD 药物市场持续扩容,中国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80.9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96.7 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超 10% 。驱动因素包括:

1. 患者基数扩大 :年轻群体生活压力与饮食结构变化推高发病率。

2. 政策支持 :国家加快创新药审评,生物类似药(如阿达木单抗类似药)降低治疗成本。

3. 技术突破 :肠道菌群调控(如益生菌、粪菌移植)、多组学技术助力个体化治疗。

未来趋势聚焦于:

多靶点药物 :如双抗或联合疗法,以克服单靶点耐药性。

微生物组疗法 :基于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的新型调节剂。

个性化医疗 :通过基因检测与生物标志物(如粪便钙卫蛋白)实现精准用药。


5


结语:跨学科协作开启IBD治疗新纪元

尽管 IBD 仍无法根治,但免疫学与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为药物开发开辟了新路径。 IBD 药物开发已进入 深水区 ,未来需融合免疫学、微生物组学与人工智能,构建精准治疗模型以攻克耐药性、肠外并发症等难题。对患者而言,早诊早治与长期管理是关键; IBD 治疗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重获无痛、自由的生活,更安全、长效的药物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参考文献:

1.Immun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s. J Inflamm Res.2022; 15: 1825–1844.

2.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merging Therapies and Future Treatment Strategies. Biomedicines.2023 Aug; 11(8): 2249.



公众号内回复“ADC”或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免费下载《抗体偶联药物:从基础到临床》的PDF格式电子书!



公众号已建立 “小药说药专业交流群” 微信行业交流群以及读者交流群,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加入 ,入行业群请主动告知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