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香港姨夫带我行太平山 | 记者过年 ·  2 天前  
环球人物  ·  上热搜的“霸总爷爷”,其实有个苦出身 ·  3 天前  
人物  ·  一只猫的年度生活意见 ·  4 天前  
每日人物  ·  县城新年新气象,肯悦咖啡热闹开篇 ·  4 天前  
人物  ·  导演饺子:超越《哪吒1》,有多难?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休刊|背靠岁月面向人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1-06 21:05

正文


全文共179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今天是《北大青年》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发稿日。

在自2018年8月30日开始的129天里,我们推送了104期稿件,总共获得了超过50万次的阅读量;此刻,我们在118352位读者的关注下,为短暂的分离告别。

在这129天里,我们讲述了一些故事:方璇用解剖刀与画笔描摹生命的温度,人人网的旧事里埋藏着野蛮生长的理想国,捐出的旧衣流过了诗人之手,国旗班则因年轻的坚守破茧重生。

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北大师生何时可以接种 HPV 九价疫苗?南门理发店“消失”后预付款何去何从?参观预约平台和“刷脸”系统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暴食症患者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辛酸?

我们曾分享见闻与思考:高空的 free food 和冬至的饺子带来温暖的慰藉;48小时的连续记录窥见青年的奋斗与悲欢;“双十一”的省察,则是从自身开始反思消费主义的内里。

我们曾告别与追念:剑侠和英雄,我们纪念两位曾以精彩故事诠释勇气和担当的创作者;记者节,我们致敬前辈邵飘萍“⼀⽣⾃由”的新闻精神;国家公祭⽇,我们再聆听南京⼤屠杀幸存者们为后⼈所作的发声。

上次休刊时,北青开发了自己的小程序,整饬了微信平台五年来的稿件。原来在小小的订阅窗口两端,我们已与读者度过了、记住了、发现了、思索了那么多,留下了历史的侧切,和共同的回忆。

这一学期,《北大青年》也迎来了自己的二十岁生日。二十年的实践中,探索与传承、选择与信念都清晰可感,我们在坚持“聚焦燕园事,关注身边人”的同时,也尝试走出象牙塔,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

过去的一路,我们常常提起记录、理性、真相、中立等词汇,然而,我们之所以反复以客观公正要求自己,正是因为新闻写作,和所有面向读者的内容创作一样,具有必须被谨慎对待的“操纵人心”的力量。

经历了许多采、写、编、评之后,我们多多少少也知道,怎样裁剪信息可以轻易得出吸引眼球的结论,怎样组织材料可以借采访对象之口表达私人的观点和态度,甚至怎样雕琢文辞可以煽动读者落下一滴恰到好处的眼泪。

但按照套路和技巧运营稿件生产,无疑不是一个记者应有的态度,也背叛了《北大青年》的初心。

在无数个因为约采、拒采、补采而焦虑的时刻,无数个因为写稿、审稿、改稿、发稿而疲惫的夜晚,我们始终在不断反思和追问:我们的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记者”被赋予了太多沉重而真挚的期待:本是园子里普通一员的我们,仅仅凭借“北青记者”的身份,就有机会敲开那些本没有勇气敲响的门,坐在本无交集的人对面,被素昧平生的人寄予信任,在短暂的时间内叩问最真实、最诚恳、最柔软的内心。

正因如此,我们在校园媒体中严肃地以“新闻工作者”自居。我们格外感激和珍惜每个受访者,努力不辜负他们付出的时间和信任;我们深知使命之沉重,对记录的人和事常怀敬畏;我们反复敲打自己,力求不迷失于繁冗的信息,永远保持好奇。

一篇优秀的稿件应该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细致的采访和沉静的写作之上。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把心放在笔杆子上,时时刻刻拷问自己:如何在众声喧哗之中辨出真知,将逻辑自深埋的泥土之中剥离?要何时抽身事外、保留克制,何时共情其中、流露关注?

不负使命当然不太容易:奔向热点的脚步还不够及时,审定细节的目光还不够仔细,停留在舒适区的选题无法切中读者的关注,散漫的采访每每与值得记录的故事错肩。

但我们将继续探索:未来的日子,我们应当如何记录燕园人的故事,倾听受访者的声音,回应阅读者的期待?对于这项面对着“人”的工作,应当如何肩负起记者这一温柔而深沉的使命?在媒体的一轮轮变革中,又应当如何寻得创新与突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