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哲学家是不惧怕死亡的”
在社交媒体上,一则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朱锐
老师
授课的帖子,曾引发广泛关注。
截图来源:小红书@阿谣
发布帖子的博主表示,
在一堂课上,朱锐老师称他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正在化疗,每次需服用大量止痛片才能出席授课。说话间,医生电话打进来,朱锐平静地回答,“
你现在正打扰我上课呢。
”
作为一名癌症晚期患者,他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非常豁达,带领学生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患病之后,朱锐提出继续上课,因为他希望把时光奉献给学生,更多地传递哲学的思想力量。他曾说,学哲学最大的收获是让他不再恐惧死亡。
朱锐老师常说”
我希望听到你们的看法,我把大家看成是和我平等的朋友和学者,所有人都可以在我的课上畅所欲言“
“如果我哪天倒在课堂上,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感到骄傲,我很自豪。
”
公开资料显示:
朱锐,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
美国德州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神经哲学、心灵哲学、神经美学、柏拉图、比较哲学。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
朱锐教授在人民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祝贺大家顺利毕业,完成人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历程。
学校希望我能够跟你们说几句话,想了半天,后来一想,也许我应该谈谈,似乎都在困扰大家的一个共同的话题,也就是所谓的内卷与躺平。
所谓的内卷呢,应该是欲望的博弈;而所谓的躺平呢,应该是欲望的消磨,代表着一种低欲望或者甚至是无欲望的生存状态。
但是在我看来呢,这似乎是一个虚假的两难选择。
因为如果我们只要简单的理解欲望机制背后的一些道理,我们也许甚至可以设想一种
、第三种情形,
也就是高欲望
但是低内耗的一种和谐社会。
法国社会学家,
勒内
基
拉尔
曾
经设想过这样一种场景:
小男孩走进他的
门诊室
,
尽管满屋子都是玩具,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无聊之中他随便拿起一个车;
在正要放弃这个车,去拿另外一个玩具
的
时候,
他的妹妹走进来了。
他的妹妹看见哥哥手中的车,就向他索要,但是哥哥不愿意给妹妹。
于是两个人就直接发生
口角,甚至冲突。
这就是
基
拉尔
设想的一个前瞻场景。在
基
拉尔
看来,这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际上是一种成人和儿童共有的欲望机制,
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的欲望,是靠社会模仿产生的。
小男孩他本来不希望要这个车,但是因为他妹妹要这个车,所以他也要这个车。女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当欲望跟事物的价值出现脱钩、脱节的情形时,一个很随意的外在机制,就可以导致这种欲望的冲突,甚至引发战争。
这是基拉尔的一个核心思想。
好同学们,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我们所谓的内卷,是不是
属于
这种模仿欲望(机制)下的一情形。
我个人觉得,我们之所以内卷,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人多,也不一定是因为资源少。
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欲望被外在的机制所单一化,于是我们就像那个男孩和女孩一样,对一个东西,进行一个无谓的争斗。
相反,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的把自己的欲望和事物的真正的价值相连接,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自然的实现欲望的多元化。而当一个社会的欲望实现多元化的时候,所谓的资源的稀缺,也应该会被相对缓解,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应该会被降低。所以并不是说在内卷之外,只有低欲望或者是无欲望。
而恰恰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欲望的培养、发展,以及欲望机制的自主性的改造,可以进入一个高欲望但是低内耗的大同社会。
这就是我
想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最后呢,我想给大家一个祝愿,希望大家无论你以后发现自己在哪里,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是在中心还是在边缘,是高还是低,是大还是小,是“抟扶摇直上九万里,先图南后适南冥”,还是“振飞不过数仞而落地,翱翔蓬蒿之间,尽显彼且奚适也”的风流或怡然自得,
你
都可
以找
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并且凭借你的善良、智慧和“人大人”该有的坚韧不拔,使那片天空因为你而灿烂,因为你而闪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