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中山大学吴丁财、朱有龙团队《AM》:芳香胺连 ... ·  8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天津大学胡文平团队,最新Nature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把“磷”换成“硫”,发了一篇Science,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颜宁,拟获国家级荣誉! ·  2 天前  
一念行者  ·  以大海而存在,让波浪境生境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中国人是如何建设海参崴的?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1-24 12:05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260-中国人建设海参崴


作者:顾安娜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俄国的重要性不需多言。正是这条漫长的铁路, 连接了这个东西跨度巨大国家的疆土 ,让圣彼得堡对远东疆域的管理成为可能。


这条东西铁路线

无论在曾经的沙俄苏联,还是现代的俄罗斯

都是维持巨大国土的关键动脉


在这条大铁路的最东端,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符拉迪沃斯托克站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火车站,与它在1912年建成时几乎一样,只是外墙的颜色,从当年的绿色变成了今日的奶白色。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这座作为俄国远东陆上运输基点,同时也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市遗产脸面的火车站, 出自能干的中国工匠之手。


始建于沙皇时代的老建筑了

(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而这也只是中国工人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带来的众多精美建设成果之一。



将就出的惊喜


1860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清俄北京条约》,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约4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此与大清无关, 成为了沙皇属下的领土。这片广阔土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就是后来被俄国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参崴。


虽然海参崴在俄国远东最遥远的那一端

但气候所限,哪里的海面结冰期最短,哪里就最重要


一纸条约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控制,俄国还需要在这里投放足够的力量, 将其真正建设成俄国在远东日本海边的要塞城市 ,才能说彻底掌控了远东新领土的局势。


俄国和日本其实都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沿岸扩张

日本沿着北海道控制了千岛群岛

俄国则沿着黑龙江通向海参崴

双方早晚要争夺中国东北和库页岛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直到1872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城市建设仍然不够令人满意。这主要是因为 劳动力的极度缺乏 。当时还没有西伯利亚铁路一说,从圣彼得堡发配远东边疆的囚犯和工人,走陆路很难顺利抵达遥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而如果走海路,则要绕过整个欧亚大陆,极难补充。


海参崴虽然已经是俄国在远东最好的港口了

但其实还不是不冻港,每年冬天仍然是结冰期

需要破冰船(图中就有)

比较下来,大连-旅顺的条件才是最好的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而当时日本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对中国东北的野心,沙俄急需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建设一座可靠的海军港口 。但缺少本土输送的工人,让这个在政治和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也遇到了阻碍,从建筑原料如砖头、石块等到建筑工人都奇缺。


大炮巨舰时代,讲究的是成王败寇

俄国城市,首先要是一座要塞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此时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周边,倒是的确有不少华人聚居区。在主权转移的过程中,这些人还没有遭到驱逐, 并且显示出了对参与城市建设的浓厚兴趣,本是很好的劳动力来源。 但为了防止中国势力渗透到刚刚吞并的大城市里,俄国对这些华民严防死守,坚决不让他们进城。


在遥远的海参崴也能吃到老北京冬季传统小吃

(图片@https://aloban75.livejournal.com/1389839.html)


同时,习惯了本民族工人的沙俄当局也并不认为这些瘦小的中国人能做好城市建设。海军元帅康斯坦丁大公这样评价周边的华人:“他们力气小、懒惰、根本不会干木工活, 仅仅在土方工程和敷设基础方面有些用处。


但事实证明,这位阅海无数的元帅看待华工时完全走眼了。


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湾上的中国帆船


1873年,俄国海军部再也等不及圣彼得堡方向的支援,宣布要引进一批中国工人。没想到当地华工很快展现出了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天赋, 不仅快速推进了搁置多年的工程,还开办了一系列原材料生产厂, 从木头、砖头,到石灰、石子,就没有华人做不了的原材料,这大大补充了紧张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建筑材料。


建设船坞的中国工人


然而这还只是这座曾经属于中国的城市里, 中国力量的牛刀小试。


一口热饭就能干活


中国工人不仅能快速推进工程,还能在一些俄国人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地方给他们以惊喜。


比如港口的重要设施吊索仓库,俄国海军部原来设计了一座铁皮制的,但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炎热潮湿(相对于俄国西部)的气候中,这座仓库很快就锈蚀了。此时中国承包商给出了一个 石头仓库 的方案,并且以最低价在公开竞标中拿下了工程。


为了让仓库的防潮效果做到最好,这支队伍在墙体的厚处设置了通风井,还贴心地准备了一个放支架的石头底座, 让海军部用得放心,管得省心。


吃苦耐劳的中国搬运工


而在城郊的一座石桥的建设中,中国工人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技能。一支中国工程队和一支俄国工程队同时开始工程。俄国工人“肌肉饱满,抡锤有力”,但验收的时候他们做的镶面总是有什么地方拼不上。 中国工人“看上去懒洋洋的”,但每一下都没有“白费力气”, 镶面更是做得“天衣无缝”,让俄国官员赞不绝口。


最终还是中国人建,俄国人住


但这些耐心的工匠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这些人的 伙食标准只是一碗米饭,外加一些菜叶和整根的大葱 ——和他们当年参与闯关东的祖辈在饮食上仍然保留着明显的共同点。而这样对待他们的,却是领他们前来的中国工头。


孱弱颓败的大清国没办法为这些人提供糊口的营生, 能在俄国吃上一口大葱热饭已经很让他们满意了。


一个由中国工人建造的俄化城市

中国人在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上却只能作一个听命者

这又何尝不是大清的缩影


凭借这些工人的卖命工作,工头们倒是收获了俄国当局的信任。此后,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内的 大量面子工程就全都落到了中国人的手里。


比如服务于军港的修理车间,不仅全部由中国工人修建, 连采购的砖石也全部是中国供应商提供的 。随后,各类后勤设施,如港口总部大楼、海军医院、营房、发电站、内部铁路,甚至炮弹仓库,也都是中国工人的大手笔。新港口和码头被誉为不输给前辈喀琅施塔得和塞瓦斯托波尔。


遗留至今的19世纪工业建筑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只是,当后来的末代沙皇皇太子尼古拉到访符拉迪沃斯托克参观新的海军支部时,没有一个中国工人在场迎接。此时还是太子的尼古拉也不会意识到, 当地政府为了向他致敬抢造的尼古拉凯旋门,也是中国工人的杰作。


尼古拉凯旋门也叫皇太子凯旋门

(图片@tr.pinterest.com)


这座充满沙俄风情的地标建筑,至今仍然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市中心看到。 表面上看上去,它是为了纪念基督教圣人圣尼古拉, 但选了尼古拉而不是别的圣人,当局的用意当然已经很明显了。但工期实在是很赶,1891年1月,凯旋门得到城市杜马的批准,5月太子就要驾临,他们必须在几个月内把这座做工精细的美丽凯旋门赶制出来。


现在则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重修)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除了中国工人,全城没有一个工程队敢接这个活。


而中国工程队也确实不负众望,3月才开始入驻工地,到了沙皇来的前一天竟然真把门造好了。第二天,市长在门楼下隆重迎接了皇太子, 全城也都以这座凯旋门为骄傲 ,呼吁城市杜马授予这座门的建设者一枚伟大的勋章。


1923年,尼古拉凯旋门上君主制的象征被摘除

并被改名为共青团拱门

1930年因为阻碍交通被拆除了

后来由一位企业家出资建设了现在这座凯旋门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只有偶尔才出现在工地上的市管理局监理米·伊·苏沃洛夫光荣地拿到了这枚勋章。


中国工程队呢?当然是识相地就好像从未在这里出现一样地消失了。


哪里有基建,哪里有我们


虽然授予荣誉这种好事轮不到中国苦力,但每次有艰巨的任务,当局还是会想起他们。而且随着中国工人营建的工程越来越多,他们能够参与的城市工程也越来越复杂、精细。在日俄战争的大背景下, 有时候甚至还是涉密的。


1903年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已经相当成规模,是俄国太平洋海上力量的关键支点

(图片来自wikimedia)


1904年2月9日,日俄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战争打响,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靠近战场的大城市,当时就进入了戒严状态。 城外的中国人禁止进入城市 ,而已经在城内的华工则被拉到了两处秘密工地, 参与海军要塞的修建。


这两处秘密工地,分别是谢丹卡河的防御阵地和乌苏里湾河岸上的海防炮, 用以阻止日本从东侧威胁城市。


旅顺对于俄国人虽然非常重要

但距离海参崴太远了

而控制朝鲜半岛的日本人很容易海陆并进,将旅顺变为一座孤岛,海参崴也要做好准备防备偷袭

(图片来自:Wikipedia@P. f. Collier & Son)


当时的日本海军巡航范围其实已经囊括了这两个地方。而且由于这里缺乏海防炮阵地,日本舰队可以在此肆无忌惮地实施轰炸。中国工人们,就这样在一场和他们完全无关的战争中, 尽职尽责地为俄国海军顶着炮火修阵地。


沙皇时代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炮兵兵工厂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