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主义和虚无主义》
(德)韩炳哲
如今的数据收集狂热并不仅仅涉及美国国安局。疯狂收集数据是一种新信仰的表现,人们可以称之为数据主义。它日渐表现出宗教和极权主义的特征。大数据欣快症也表达了对这种数字时代信仰的崇拜。
如今,数据收集的目的可以说无所不包。不仅美国国安局、安客诚、谷歌或脸书对数据有着无穷渴望,“量化自我”理念的信奉者也沉湎于数据主义。他们给自己的身体装上传感器,自动记录各种身体参数。体温、步数、睡眠规律、卡路里摄入和消耗、运动曲线,甚至脑电波,一切皆可测量。即使在冥想时,心跳也会被记录下来。就连放松休息的时候,也不放过对绩效的计算,这根本就是个悖论。
不但我们的身体装上了传感器,环境中也配备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它们正在把我们变成数据。与此同时,一种不寻常的无意义感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陷入过度活跃和过度交际。
这些收集的数据究竟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早在古代,人们就认为记录自己是自我关怀的必要部分。古罗马作家德尔图良称之为“自我坦白”,意为对自我的探索和毫无保留地公开全部思想。有罪的人要敢于承认罪人身份,从而使自己从罪行中解脱出来。
基督教的自我揭发意味着必然放弃利己的自我,为的是更高层面的追求:“我已不再是我。”通过放弃小我,实现一个更高意义上的全新自我。“自我坦白”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践行,基于更高语境中的自我实现,就像古代的禁欲主义并不等于只是节制饮食。
相比之下,“量化自我”只是一种优化身体和精神表现的技术。即使借助这些数据,自我优化者还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我关怀。“量化自我”是自我指涉型自我的记录系统。
“自我”本身不产生任何意义。收集来的数据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把智能手机当作移动告解室,既无法实现自我认知,也无法获得洞悉真理的途径。
仅凭数据是无法产生认知的,无论数据多么全面。数据无法回答那些超越绩效范畴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数据是盲目的。数据本身不产生意义,不带来真理,也不能使世界更加透明。相反,今天的世界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恐怖。我们感到越来越难以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几乎完全听任自动化过程的摆布。我们优化自己,却并不清楚这种优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德)韩炳哲
如今的数据收集狂热并不仅仅涉及美国国安局。疯狂收集数据是一种新信仰的表现,人们可以称之为数据主义。它日渐表现出宗教和极权主义的特征。大数据欣快症也表达了对这种数字时代信仰的崇拜。
如今,数据收集的目的可以说无所不包。不仅美国国安局、安客诚、谷歌或脸书对数据有着无穷渴望,“量化自我”理念的信奉者也沉湎于数据主义。他们给自己的身体装上传感器,自动记录各种身体参数。体温、步数、睡眠规律、卡路里摄入和消耗、运动曲线,甚至脑电波,一切皆可测量。即使在冥想时,心跳也会被记录下来。就连放松休息的时候,也不放过对绩效的计算,这根本就是个悖论。
不但我们的身体装上了传感器,环境中也配备了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它们正在把我们变成数据。与此同时,一种不寻常的无意义感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陷入过度活跃和过度交际。
这些收集的数据究竟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早在古代,人们就认为记录自己是自我关怀的必要部分。古罗马作家德尔图良称之为“自我坦白”,意为对自我的探索和毫无保留地公开全部思想。有罪的人要敢于承认罪人身份,从而使自己从罪行中解脱出来。
基督教的自我揭发意味着必然放弃利己的自我,为的是更高层面的追求:“我已不再是我。”通过放弃小我,实现一个更高意义上的全新自我。“自我坦白”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践行,基于更高语境中的自我实现,就像古代的禁欲主义并不等于只是节制饮食。
相比之下,“量化自我”只是一种优化身体和精神表现的技术。即使借助这些数据,自我优化者还是无法达到真正的自我关怀。“量化自我”是自我指涉型自我的记录系统。
“自我”本身不产生任何意义。收集来的数据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把智能手机当作移动告解室,既无法实现自我认知,也无法获得洞悉真理的途径。
仅凭数据是无法产生认知的,无论数据多么全面。数据无法回答那些超越绩效范畴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数据是盲目的。数据本身不产生意义,不带来真理,也不能使世界更加透明。相反,今天的世界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恐怖。我们感到越来越难以区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们几乎完全听任自动化过程的摆布。我们优化自己,却并不清楚这种优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