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新年最值得读的10本书,还好没有错过 ·  4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成为妈妈,依旧是件快乐的事|我们这一年 ·  4 天前  
人物  ·  导演饺子:超越《哪吒1》,有多难?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视界|协和试点班:从课堂到临床,他们要走多远?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11-21 22:45

正文

全文共373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报记者
杨弋鸥 元培学院2019级本科生
钱祎佳 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
易希文 护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
徐晓莹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张震林 元培学院2016级本科生
孙乐怡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2016年,刘立洋在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读大二,他的学业规划导师告诉他,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在筹备一个试点班,让本科没有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成为医生。

成为医生,这个在刘立洋心底埋了很久的梦想似乎有了一丝生机。他下定决心,等着试点班正式推出,一定报名入学。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导师对他的鼓励,他确实践行了。刘立洋这一等,就是三年。

姗姗来迟

2014年9月,刘立洋是带着做医生的心来到北京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

小时候,做一个像父亲一样治病救人的医生是刘立洋最大的愿望。长大后,他却屡屡感受到医生有救人之心,力量却微不足道。在填报志愿时,刘立洋选择了生命科学,以为自己若能在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上做出成就,便可以在临床上帮助更多病患。

在生命科学学院,刘立洋热衷于疾病研究,但是每当他看到有人为病痛所困,他仍有一个强烈的冲动:能冲到临床一线亲手救治病人。

目前,要想在中国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必须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位证书。中国的临床医学教育主要以高考为录取渠道,分为五年制和八年制两种培养方案。学生被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后,很少有机会转变专业方向,大多只能一条路走到毕业。而本科未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在中国成为医生。

就读于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王天骄曾为了学医,考虑过转系到医学部学习。但由于现行的转系制度尚不成熟,加之她也希望与校本部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多一些交流,王天骄最终放弃了转系的想法。

2018年7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2018招生简章》发布,招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大三本科生,不限专业,只要在物理、化学、生物类课程中选修足够的学分即可报名。即将升入大四的王天骄赶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试点班”的首届招生。她随即开始准备材料,不久后提交了申请。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2018招生简章》截图

试点班招生简章发布的日子恰巧是刘立洋本科毕业后的第一天。从大二开始,他就一直在等待试点班启动招生。他的导师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时常会向他传达试点班筹备的进程信息,但除此以外,他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试点班能否真正开设,以及将在何时开设,没有人能给他答案。

大三的时候,刘立洋没有申请出国深造。他等了两年,直到本科毕业还没有放弃。看到招生简章出台时,他一阵狂喜,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要成为试点班的第一届学生。

然而,试点班2018年的招生简章给了他当头一棒,其中明确表示,试点班只招收三所高校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的大三学生。前一天刚刚从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的刘立洋没有资格报名。

7月24日,和招生简章一起发布的还有一份针对报名学生的调查问卷。这份问卷本不是为刘立洋而设,但他“很用力”地填完了。在“为什么要学医”一问中,他在小小的空格里写了几百字。刘立洋抓住最后的机会告诉协和医学院,本科毕业生也想报名试点班。

破釜沉舟

2018年7月,试点班仍在等待教育部正式批准招收非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入学,预计从2019年开始就可以正式录取本科毕业生。

刘立洋提交问卷不久之后收到了通知他报名试点班的邮件,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了录取考核。2018年最终入学试点班的七位学生中,有五位和刘立洋一样是本科毕业生。虽然这一年他们无法在学校拥有学籍,但仍愿意先加入试点班的课堂,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与协和医学院进行多次沟通后,他们得以在试点班招生的第一年进入协和医学院“旁听”。

已经本科毕业的这批学生虽然仍是医学的门外汉,但他们对医学满怀着热情,经历了深思熟虑,已经能够承担起未来的不确定,坚持做自己所爱的事,“破釜沉舟”也在所不辞。

刘立洋在协和医学院拍摄的照片

协和医学院的第一届试点班要求学生在五年内完成八年制临床医学要求的课程学习、科研课题和实习经历。这对试点班和学生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缩短的学制要求试点班将传统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神经解剖学三门课程被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医学免疫学三门课程被整合为“病原免疫学”。而解剖学一门课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中,每周安排8~10课时,一整个学期才学完。

王天骄是2019年录取进入试点班的第二届学生,从这一年起,试点班正式确立了“4+4”模式,招收世界排名前列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以及国内优秀院校大三的推免研究生,毕业生当年入学,大三学生完成本科四年学习后入学,在试点班用四年时间攻读博士学位。

王天骄和之后的试点班学生将面临整合度更高的模块化课程。课程以医生诊治病患的过程为线索,按照人体系统结构划分成模块,每个模块从基础知识讲到临床诊断,其中穿插病理学、免疫学的知识。四年的学习时间还包括一年的临床实习和贯穿始终的科研要求。

试点班的职业素养课上学习问诊过程

高密度的课程填满了刘立洋的日程表。周一到周五,他只有两个半天的时间没有安排课程,这段时间他会在解剖室加班做实验。周末的时间,刘立洋除了学习几乎都花在了实验室里。2019年寒假,为了准备开学后的几门考试,刘立洋和同学们提前十多天回到学校。那段时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无论什么时候到刘立洋的寝室,都有人亮着灯在桌前复习。

在试点班学习的半年,没有学籍的刘立洋仍然承受着煎熬,一边学一边等着政策的通知。2019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试点班招收本科毕业生入学。2019年9月,刘立洋终于获得了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籍。

刘立洋无数次想象过自己得知这个消息的场景。他以为自己会狂喜,还曾对同学说,如果学籍有了着落,他一定要一醉方休。但真正等到这个消息时,刘立洋发现自己很平静,可以开始期待自己有朝一日穿上白大褂,成为临床医生的那一天了。

刘立洋和试点班的路都还很长,但是王天骄的话说出了试点班学生的心声:“因为喜欢,所以无所畏惧。”

且行,且看

“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是试点班学生首要的追求,也是试点班人才培养的“底线”。协和医学院的教务处处长马超老师认为,试点班的招生要求和培养目标不低于传统临床八年制的学生,旨在培养引领中国医学发展的“医学领军人才”。

王天骄和同学尝试操作超声心动

学制上的压缩能否承载起这一高远的目标仍是一个未知数。执业医师执照考试是成为临床医生的必经之路。在王天骄的培养计划中,她在接受两年医学教育后需要参加执业医师执照第一阶段的考试,准备时间是八年制临床医学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张卫光指出,试点班学生在进行两年的医学专业学习后就希望考取执业医师执照,其结果可能并不乐观。另外,整合课程在教授知识以外,能否让学生完成系统性的学习,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仍然有待验证。

张卫光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有19年的一线教学经历,讲授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课程,主编出版了多部解剖学教材与工具书,在遗体保存的科研方面有重大成果。他认为,医生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职业,临床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试点班的学生在完成四年学习后还需要多久才能真正进入临床,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否足够,这些将是试点班必须面对的问题。

试点班的“4+4”模式借鉴自美国的医学教育制度。四年本科,四年医学院专业教育和三到七年的住院医师培训的方案在美国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美国医学教育在体量上比中国小很多,“4+4”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恰恰是试点班正在探索的事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