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和出色不等于幸福,如果没有更残酷的现实要去摆脱,请不要给孩子以残酷。
《摔跤吧,爸爸》的确对得起新晋“印度神片”的大名:让人热血沸腾的励志主旋律下,亲情的揪心和温暖、生活的艰辛和诙谐、竞技的残酷和精彩一样都不缺,跌宕起伏一气呵成,绝对能让你眼眶湿湿地走出电影院。
所以,对这碗激励人勇敢去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好鸡汤,我喝了。
但再好的鸡汤,总有它发挥功效的前提;忽略这个前提,好鸡汤会喝成毒鸡汤。
在看到两个女儿以“头发长出汗多”为由企图挣脱父亲的魔鬼训练,却弄巧成拙被他强令剪去长发而眼泪扑簌扑簌掉落时,我一阵心酸,在此前父亲不作任何解释强令女儿练习摔跤那一刻就生出来的疑问开始升腾:
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金牌梦,你就有权以如此冷酷的方式,逼迫你的女儿、两个小女孩去做她们根本就不喜欢的事么?
这个疑问,在父亲像头咆哮的野兽冲入女儿朋友的婚礼庆祝现场闹得大家不欢而散时,制造了一个“复仇”是否降临的重大悬念:女儿们是愤起革命,还是离家出走?
但都没有。不但没有,她们还从此打消了任何抵触情绪,死心塌地地大踏步奔跑在原来被她们视为炼狱的训练之路上。
这不是彻底屈从于父亲的淫威,也不是发自内心认同了父亲的金牌梦,而是来自于她们的新娘朋友的一番含泪诉说:我好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才是真正为你们着想,因为你们还有可能过不一样的人生,而不会像我和其他女孩一样,一到十四岁就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一辈子就围着锅碗瓢盆过日子。
这番诉说,绝对是全片的转折点,它用一个比魔鬼训练更加残酷的残酷现实,点燃了两个女儿改变那乏味可怕命运的欲望,从内心深处说服了她们,“被迫”转换成了“自愿”,电影的主基调,也避免了从通向冠军的父爱,滑落至通向鳏君的复仇——“鳏君”,一个我生造的词,众叛亲离的暴君。
这就是这碗好鸡汤之所以为好鸡汤的前提。看清这个前提,最少有二个有益的启示。
第一个是,
再大的善意,再好的出发点,也要有好的沟通,“强扭的瓜不甜”永远是有道理的。
父亲是否如女儿的新娘朋友所说,强迫她们练摔跤是出自“真正为她们着想”的父爱,电影中没有明确的交待。我们可以假定他的确如此,他的“暴君”作派,并不单纯是为了心中那几乎把他的人生碾压得一片灰暗的、他此生再也无法亲自去实现的金牌梦。
然后,我们自然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早一些亲口和女儿们讲明白?要知道,假如没有这位小新娘,父女走向决裂、父爱摔成复仇,是十分有可能的事,更不要提后面激动人心的金牌;假如没有这位小新娘,一部正面的励志片将活生生地拍成作为反面教材的家庭教育片。
有人可能会说,他不说,是因为他的性格。
这当然对。但这不是辩护理由,这只能告诉我们:不懂得把爱说出来,不懂得给孩子以内在的激励,是一种必须矫正的性格缺陷——强扭的瓜可能夭折,就算不夭折,也未必甜。
所以,不是为子女好就是父爱和母爱;以尽可能减少痛楚的方式为他们好,才是父爱和母爱。
第二个是,
优秀和出色不等于幸福,如果没有更残酷的现实要去摆脱,请不要给孩子以残酷。
电影上映后,引发的最大质疑,就是这种“虎爸式”教育,究竟值不值得提倡。
我的看法十分明确,这取决于所处的境况:如果不作努力所面临的现实更残酷,以残酷的方式去改变,就有价值,反之则反之。
基于这个判断,我无法认同这二种看法。一种认为,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孩子本人往往是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父母必须给予强制而不必考虑他们的喜好,一切以发掘他们的天赋、促使他们成材为依归,现实里经常被作为成功榜样的虎妈、鹰爸就是例子。
这种看法,以优秀和出色为最高价值,以哈佛女孩、剑桥男生为代言人,无视孩子的意愿及人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诉求,付出的,往往是灰色、黑色的童年,就算成材,心中也有长长的阴影,而那些更为不幸的,就是时不时传入我们耳朵的学霸跳楼悲剧。
在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身为在读预备学校学生的男主角,在令人窒息的父爱里最终举起父亲的枪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悲剧,至今仍深深地震撼着我。
另一种则认为,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父母不应当给予他们任何强制,自由成长就是最好的成长。
这种看法,据说就是西式教育。西式教育的真实面貌如何我不清楚,但以我有限了解,它并不等于排除掉任何强制的放任自流,《死亡诗社》讲的可就是一个美国故事。假如完全放手,我想不管任何一个地方的小孩,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玩耍,而不是学习。
而在发达国家之外的地方,放任自流还可能意味着谋杀——就如那个小新娘的父母一样,履行着和其他父母一样的职责,给她饭吃,给她书读,到十四岁时就把她送到一个陌生的男人家里,终此一生。
所以,根据面临的现实决定强制的限度,尊重孩子的天赋,激励他们的内心,以帮助他们追求幸福为最高价值,应当是条通用的子女教育之道。
而就对告别烂片遍地的现状而言,《摔跤吧,爸爸》对我们的电影行业也有很大的启示。
像“金牌梦”这样的题材,在其他地方,很容易擦枪走火,不拍则已,一拍就成了真正的主旋律:个人的理想淡化,国家的荣誉突出,个人的努力为辅,体制的贡献为主,在索然无味之后,靠组织各中小学学生包场领取奖赏。
而在这部片里,体制成了抗争的对象:无论是尸位素餐的体育局官员,还是刚愎自用的国家队教练,全都是“金牌梦”的阻力;他们父女突破这些阻力而取得的成功,由此而得以产生深刻的震撼力。
这并非在倡导非与体制对抗的愤青气质,但它至少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别让集体压倒个人,别让政治覆盖生活,是让艺术作品走入人心的秘诀之一。
(对话框回复关键字“鱼”提取昨日文章《活该你是一条鱼!》)
【作者:
陀飞轮
公号:
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