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曾经说,他和巴菲特几乎所有的财富都来自最好的10次投资。
其实,大部分人的成功或失败也源于几次关键的决策,有些人会为自己过去的选择感到庆幸,比如2008年之前在北京买房。
更多人则在为自己过去的一些决定后悔:后悔大学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后悔错过了自己爱着的人,后悔选错了行业与工作。
人生中的关键决策
让大多数人一直后悔的选择,其实都是他们人生中的关键决策,每一个决定都影响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质量,比如:
在十多岁的时候,你选择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是否开始吸烟,上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
二十到三十岁的时候选择是否读研还是出国,选择哪个行业,去哪个城市工作?是否决定跟某个人结婚?该不该去创业?对于女性,还要考虑是不是在事业的起步阶段生孩子?选择家庭还是选择事业?
对于40岁到50岁的这个阶段,去选择做什么样的运动,培养什么爱好,生活方式怎么样,有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财以及保险计划?
60岁的时候,就会考虑你有没有规划好了退休之后的日子,应该怎么样去面对一些重大疾病?
这些关键决定都会影响你很长很长的时间,但是不管你下了什么样的决定,可能都无法立刻看到决策的对错,你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知道,当你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你的人生关键决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你就能让你的生活质量变的更好,或者让自己过得更幸福。
为什么我们总是选错
如果忽视了这些关键决策,一手好牌也会被打烂。常见的误区有两个:
一是短期纠结,长期草率。
很多人不会在重大决定上花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会在一些短期和中期的选择上投入很长的时间,甚至有一种叫做“选择恐惧症”的现代病在广泛流传着。
比如,很多人在买个手机、汽车或者是电器时反复进行比较,从价格到参数,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人生的一些关键决定上,比如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跳槽还是等待升职,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就轻易下了一个结论,有的时候并没有做过多深入的思考。讲真,这是在拿自己的人生来赌博,而不是在进行决策。
二是选择受限。
我们遇到的另一大误区,就是把选择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当中,尤其是面临重大决策时,只考虑是和否两种情况。大部分你感觉没得选的时候,都是因为陷入到了这个误区当中。有句谚语说得好:“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
所以,当你问自己要不要做一个决策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不信是和否,实际上我们希望当你听到或者看到“是不是”这几个字的时候,大脑中应该立刻响起警铃,提醒你思考一下是不是陷入了思维狭隘的误区,你的头脑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项的时候,你的所有决定都会陷入在现有的决定当中,你要跳出当前的思维角度和层面,站在更高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比如问问自己“我还有没有其他选择?”
小到购物大到辞职,4道题干掉选择困难
决策研究专家、100天行动发起人战隼(warfalcon)在他的分答小讲《
小到购物大到买房,4道题干掉选择困难
》里说,当你面对一个重要选择,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可以用四个问题来进行快速的判断:
第一个问题:要是你不能选择任何一个当前正在考虑的选项,你还能做一些什么呢?
第二个问题:打电话给曾经解决过相同问题的人,去讨教应该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问问自己,当自己最好的朋友面临这种情况时,我会告诉他如何去做?
第四个问题:把三个朋友或者同事聚在一起,然后做一个事前预测。
通过这四个问题,你就能让你的决策思考的更加完备,哪怕你通过了这四个问题之后,你同样有可能在一些关键决策中犯错,但是你要知道千万不要害怕犯错,犯错本身也是学习的机会。
哪怕你的关键决策也真的出错了,也不是彻底毁灭了,你完全可以通过后面一系列的决策来修复,可能会麻烦一点,但是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是毁掉了,我们可以用上面那四个问题重新总结一下教训。
战隼,微信公众号warfalcon(read01)创始人,在多个平台有数百万粉丝。曾做过多年的管理咨询顾问,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提供服务,对于策略分析及关键决策有深入的研究,并且成功将战略咨询的框架用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
同时他还曾研究习惯培养8年时间,对决策的实施和坚持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2010年12月18日发起每天一本书活动,持续进行了379天,共看过419本书,并写下了378篇简评,在博客上分享了46本书的笔记以及16本书的思维导图。近年发起 100 天行动,引导数十万用户做出改变自己的决策,并且真正帮助关注者完成了从阅读到行动的 100 天实践。
这里是小讲目录:
1.有关决策这件事儿
试听你曾为过去的选择后悔过吗
试听不会决策,就别谈什么人生赢家
2.做决策有套路?有!
和你聊聊我自己的故事
3.STEP1:拓宽选择范围
思维狭隘就死定了
让其他人帮你找到更多选择
4.STEP2 : 多角度思维&实践
反过来走走也不错
听听路人甲的故事?
小实践,大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