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Nydia
BS本身的事情解决了,但是跟BS类似的产融结合的银行+公司还有很多,目前来看,大家对BS的观点过于乐观了,比如政策可以解决一个BS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一片的信用重估。
同业存单发行收缩→同业资产风险重估→中小银行缩表。
目前来看同业存单似乎已经发不出来了,很多小行在发4.5%的协议存款和面向散户4%以上的存款产品,同业负债滚动期限也就六个月左右,不只是有远虑,而且是切切实实的近忧。
没有同业负债,众多成农商行又会回到了负债收缩驱动资产收缩的缩表循环。也许会说成农商行规模小,但是深层次思考,是谁在做各个地方的民企业务,谁在做本地的你不投的城投的融资与结构化发行,成农商行在金融体系信用创造链条上虽然分配的是最差的资产,但确实乘数最高的链条
,所以为什么每次定向降准都要对中小微和涉农资产与机构进行优惠?难道靠放了就买存款的大行的大央企、大国企的基准信贷么?
而且今年成农商行贡献了客观的债券净增持,这些银行缩表没有钱,那还谁来接盘?
这两天的惨烈情况来看,已经不是简单的流动性二元分层了,已经上升到了信用分层了。
流动性二元分层是2016年10月后去杠杆大家谈论的比较多,其实归根结底是钱少:中小银行先没钱,央妈从一级交易商开始房放钱,但去杠杆方针在那边,是总量有限,大行又没什么同业负债需要去杠杆,本质上只是水少。
而目前的情况,只是放水能解决么?恐怕解决不了。
目前借不到钱的情况:
1.我不跟这种机构做交易
2.手上的券资质不够,比如一些原本认为无风险的CD,商业银行债,对手方提高了入库标准,不押了
3.由于存单发行受阻于同业负债来源受阻,借钱的机构变得更多,资金供给又有限
总量微操能解决这种问题么?恐怕解决不了。
市场化机构基于信用风险判断出现的“信用分层”,总量政策能腾挪的空间似乎更加有限,除非是像素级枪口指导。但是政策逆周期调控也是随着风险暴露的程度随行救市的,一口气一步到位,没有神可以提前预判。
这么多小行的存单与同业资产面临风险重估,连带着各类信用资产进行重估,那么会降低整体债券市场放杠杆的能力,现在是借不到钱,下一个阶段就是开始抛信用了。
如果信用利差比较厚,票息保护还可以,那是可以抗一抗,但是目前来看,上半年过强的一直预期,
买城投买地产把利差买的太薄了,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而且这个一直预期,其实非常脆弱,以三个点为例:
1.地产:土地市场已经升温了,地王又回来了,所以箱体调控策略又开始限制地产企业融资,假如旭辉没的发债,那么泰禾的盘谁来接?
2.城投:我认可城投与政策的蜜月红利,但是上半年这么好的行情,不还是有很多城投是靠结构化发行发出来的么,这个量有多少,你可以看看上市第一天就亏净值的券有多少就能估计出来,
各地成农商行是主力,这些机构挂了,结构化发行咋办?
3.民企与中小银行:很多民企买一些中小银行的股份,这些银行也给了民企不少的流动性支持,
不过这些企业还没搞定完全自己的债务问题,自己的金库要是因为资本充足率爆了,会有钱来补充资本金么?
怕不是熬过了去产能,挺过了去杠杆,倒在了黎明前。
怎么办?
信用创造的高能链条断了,信用债的增量买盘也挂了,
能放杠杆的东西现在放不了了,这就是信用风险的基本面与资金面的“戴维斯双杀”。
还能咋办?
提高资质、降仓位,等着绷不住了一大波政策利好再捡漏,因为这不是基本面向好带来的调整,而是会恶化基本面的调整。
调整当然是价值洼地,前提是你还有仓位,还有空间可以加杠杆,还没出局。
加好友dznc00进兔期妹粉丝群!~
我是和5W交易员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