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海面上,为仅次于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也称伊里安岛)和加里曼丹岛的世界第四大岛屿,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最近距离为386千米,面积为62.7万平方千米。马达加斯加岛是向西倾斜而多山的陆块,岛的形状呈狭长形,南北窄、中部宽,全境最宽处达576千米,海岸线总长3991千米,是印度洋的最大岛。
马达加斯加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中央部分平均海拨800-1500米,通常被称为中央高 原。察拉塔纳纳山主峰马鲁穆库特鲁山位于高原的北部,海拨2876米,为全国最高点;位于中央高原的阿劳特拉湖,是马达加斯加的最大湖泊。东部为带状低地,多沙丘和泻湖。西部为缓倾斜平原,从500米高原逐渐下降到沿海平原。有贝齐布卡、齐里比希纳、曼古基和曼古鲁4条较河流。 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从此对这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马达加斯加全岛几乎均位于热带区域,在气候上受风系与海拨高度的影响。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季节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气温24℃,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生长着茂密的热带植物和森林。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土地肥沃。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西南部是全岛最炎热的半荒漠地区,年平均气温26.6℃。马达加斯加人的房屋与非洲大陆的房屋截然不同,却与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房屋极其相似。现代城市的建筑在许多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地基很高,房顶又高又尖。
马达加斯加岛原来是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地质构造与非洲大陆相似,全岛基底由古老的结晶岩构成,2/3的基底出露在地表,形成纵贯全岛的高原。高原偏居岛的东部,全岛地形不对称。高原面上丘陵、火山、盆地错综分布;高原东部边缘是一大断层,致使东坡陡峻,沿海平原狭窄(宽16-80千米);高原西部坡度较缓,呈阶梯状缓慢下降,沿海平原宽100-200千米,由覆盖在古老结晶岩上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岩构成。
在马达加斯加,人们对牛有着一种特殊的,近乎狂热的崇拜。牛为财富的标志。牛头为国家的象征。岛上面积广大的草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养牛业是畜牧业的主要部门,牛的头数超过全岛的人口数,因此马岛又有“牛岛”之称。
自然资源丰富。石墨储量占非洲首位,还有云母、铀、铅、宝石、石英、金、银、铜、镍、铝矾土、铬、煤等。河流湍急,水力发电潜力很大。森林面积1470万公顷。粮食作物有大米、木薯、玉米等,大米已接近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棉花等,而其香草(华尼拉)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马达加斯加旅游资源丰富,但服务设施不足,政府正作为重点发展,鼓励外商投资。游客主要来自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