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球友在星球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校长你说的这些快变量慢变量,好像都是传统的方法,有一种理论说传统的方法用的人多就不好用了,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牵涉到很多底层的认知。今天我就从六个角度展开谈一下。
第一,你用哪一种框架去看待市场?你唯一需要考虑的东西,叫做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越硬,这个框架能够持续有效的时间就越长。
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东西还是创新的东西,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支撑它的底层逻辑硬不硬。
第二,在股市,一种方法如果有很多人用,是不是就不好用了?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理解背后的本质是两股力量。
一股力量意味着用的人越多越好用,这个叫做共识的力量。
比如说,在指数的重大的整数关口,比如3000点,4000点这样的重大关口,一旦有效突破,往往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会让很多人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是共识的力量。
再比如说重要的均线,比如说年线,很多人喜欢把年线作为牛熊的分界线,往往还真的有效,也是这样的道理。
从这个角度看用的人越多共识越强烈,用的人越多就越好用。
但是,除了以上这股正面的力量,另外还有一种反面的力量,它会导致用的人越多越不好用。
理解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一个指标如果赚钱,那么用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但市场上的钱是有限的,越来越多人进来之后,交易就越来越拥挤,直到大家都赚不到钱,最终大家都亏钱。
所以,不能简单的讲用的人多的东西就不好,你要仔细去分析背后这两股力量的此消彼长。
第三,我举一个更细致的例子,均线系统到底好用吗?
先讲科学,我们团队对于均线系统做过大量的量化测试,结论是这样的——好用和不好用取决于参数。
就以双均线为例,在每个给定的时间段,你都能通过历史回测找到能赚钱的最佳参数,这是个简单的数学求解的问题。
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你在这个阶段优化出来的最佳参数,在未来很可能就变得不好用。
所以用量化界的行话来描述双均线系统:它是一个对参数非常敏感的系统,也是非常容易过拟合的系统,它能够根据历史行情找到最佳参数,画出一条漂亮的历史资金曲线,但是,这组参数可能在未来完全不好用。
这就是对双均线系统的科学评价。
但是让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有一个使用均线的高手,他积累了多年的心得,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不同去使用不同参数的均线,比如有时候看10日线,有时候看60日线,有时候看120日线。如果他有一套独特的使用技巧,也许他就能够通过这个系统在市场中盈利。
也就是说如果用法是灵活的,那么在大样本下,总有人会摸索到某种用法,使用这个工具赚到钱。
但是如果这个用法不是灵活的,而是规定好的,比如说就限定了用10线与30日线的交叉来做买卖,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用的人越多,交易越拥挤,大家最后一定都挣不到钱。
总结来说,就是一种方法体系用的人多并不一定就不好用,要看每个人的用法是不是都一致,还是参数各有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四,创新的东西就一定比传统的好吗?
我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大约十来年前,曾经我有一段时间我非常痴迷于自己写技术指标,大大小小的指标研究过写过的有几百个。
每发明一种指标,在看图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兴奋,哇,这个指标很神奇,对某一类行情,比如说预测顶部非常有用。
但是,当你真正把它用到实盘的时候可能就发现,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好用。
这里要提醒各位,在看图的时候去评价一个指标或系统要非常小心,因为你很容易产生一个系统性的错觉,高估这个指标的效果。这个错觉背后是有深刻的科学和心理学的原因的,有机会我再另文展开讲。
我先说结论,大部分情况下,所谓创新的指标并不一定就比传统的好。你所以为的好,很可能只是在某个特殊阶段的胜出,并不是全面的超越。
也可能只是人性中的喜新厌旧。
所以,面对创新的指标,要经过非常小心的科学的严谨的测试,再去考虑使用。
第五,我昨天提到的慢变量和快变量,这个思维框架是传统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思维框架的来源其实来自于易经中的阴阳理念。
中国的文化中讲阴和阴,其实阴就是慢变量,阳就是快变量。
著名的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热爱中国文化,他曾经在企业的发展理论中也用到了阴和阳的观念。他说一个企业的成长也是有慢变量和快变量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这些是慢变量,可能很多年不变。而企业生产的产品,营销策略这些是快变量,可能每年都变。
阴和阳,慢变量和快变量,这是一个普适性的框架。它是传统的,但它永不过时。
而且生机勃勃。
第六,其实最本质的一点,我想讲的是,任何真理都有边界。
去年有本书叫做《爆裂》,作者伊藤穰一是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主任,他在书中提出了九大原则,听起来又新潮又有道理,九大原则是这样的:
涌现优于权威,
拉力优于推力,
指南针优于地图,
风险优于安全,
违抗优于服从,
实践优于理论,
多样性优于能力,
韧性优于力量,
系统优于个体。
看完之后感觉怎么样?你也许会觉得,哇,好有道理啊。
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九大原则反过来,也一样的都听起来好有道理。
为什么?因为,每一条真理都有它的适用边界。
每一条道理背后,都有一条同样成立的反道理。唯一的区别是它们各自适用的边界不同。
比如,你说追涨杀跌是个好策略,这句话成立。只要给定一定的边界条件,在某些环境下就成立。
与此相反的道理是,高抛低吸是个好策略,这句话也成立,同样在给定的边界条件,某些环境下它也成立。
所以某种程度上,边界比内容更重要。
当我们讨论某种投资方法的时候,也要同时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就像你用手去拿起一把刀的时候,永远要拿它的刀把,而不是刀刃。
好,再说说今天的市场。
昨天一根大阳线之后,今天小幅回调。今天我们用博弈论的框架来分析一下后市的可能演变。
(老规矩,此处省略若干,行情的具体分析和后市推演,请扫描文末二维码移步星球。)
谭校长一千零一夜:星空下的投资进化论
谭校长的朋友经常评价说,在中国如果有人能把投资,跨学科思维模型以及写作三件事情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他一定是最佳人选之一。
这个评价让他有点洋洋自得,但也心生惶恐。他时常觉得,自己写作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于是终于某一天他下了一个决心要跟自己死磕:从2019年5月27日开始,往后十年,每个工作日至少写一千零一个字,节假日随意。
于是就有了“谭校长一千零一夜“这个栏目。
今天是2019年6月12日,星期二,你看到的是这个栏目的第
12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