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周末,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总是游人如织
宛如「中国美术公园」
草地上,花丛间,充满了孩子与家人的欢声笑语。
其实,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还有一条高阶游览线路
这份新鲜出炉的攻略
请收好了!
▼
▌礼敬艺术巨匠
传承国美精神
从位于杭新路的中国美术学院正门进入校园,右转前往山北,首先博人眼球的便是新落成的巨匠广场。
自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以来,以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等为代表的先贤革除旧艺流弊,创造时代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筚路蓝缕、开启艺程之昔。
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9周年之际,以蔡元培、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五位艺术巨匠雕塑为主体的巨匠广场正式落成。号召今日的国美人回望来路、缅怀先师,要学习先师们坚守信仰、为艺术战的崇高精神,要弘扬先师们勇于创造、永攀高峰的开拓精神,要承继先师们美育济心、振兴民族的担当精神。如此,才能不负于先师的嘱托、国家的期望,为新时代中国艺术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贡献力量。
▌立莘莘学子规箴
造国美家园气象
再往前几步便是一大片草坪,八个苍劲有力的墨绿色大字耸立在位于草坪中央的校训石上,与这座有着浓郁湖山精神的山水家园交相辉映。
2016年4月,88岁的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发布校训——「行健 居敬 会通 履远」。
校训的意义广大而精微,其真正的领会在于品性的培育与生命的践行。行健作为行为的鞭策,居敬作为情怀的涵养,会通作为学术的标尺,履远作为志向的写照。它们共同构成国美莘莘学子的精神圭臬。
而校训石景观做为风物之志,将为校园美境的构筑再添一笔浓墨重彩,与一系列历史文化景观共同建设居望之所,构建四季之景,共同塑造国美家园的精神气象。
▌一流嘱托铭心
十年耕耘造境
沿着教学楼继续前行,行至深处,忽见层层瓦檐下一片郁郁葱葱。我们到了下一站——杜英园。
2005年学院校庆之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调研文化大省建设,察视学院的建设发展, 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一流美术学院」的宏远构想。适逢清明阳春,习书记在山北水边种下象征坚忍与秋实的杜英之树,将殷殷希望植根山水间,留驻广大师生心上。
十余年过去,习总书记踏青察看的象山校区已然葱茏,当年培土瞩望的杜英青株蔚然成林。由十八株杜英树构成的杜英园已成为学生们课余交流思辨的场所。
接下来,我们慢慢踱步沿着河边返回,走向山南。
走累了?不如驻足河畔,于镌刻有中国美术学院各个时期校史的文化座椅上小憩。在了解这个国内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历史文脉的同时,还能远望青山,岂不快哉!
▌诗性精神
令艺术成为心灵的远望
漫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踏过石板路,偶一低头,你便会从这些嵌在校园路径内的名师名言地铺中感受到语言的铮铮力量。
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代代大师,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个个心怀人文隽永是诗人,学院一直浸润在诗性精神的氤氲之中。
不如我们做个游戏,在校园中找找以下这些名师名言地铺都在哪儿吧!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林风眠:
艺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是人间和平的给予者。
吴大羽: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潘天寿:
入世悔愁浅,逃名痛未遐。万峰最深处,饮水有生涯。
刘开渠:
人生是可以雕塑的。
吴茀之:
笔之操纵虽在手,而雅俗实发于心。
李可染: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黄宾虹: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
当我们踏过这些名师名言地铺,是否感受到了艺术大师们呐喊的力量?
▌采撷潘天寿诗句
写尽国美山水情怀
来到位于山南的11号楼旁,平展着一片碧绿的草坪,上面矗立着一块青石,镌刻着这样一句诗——「俯水昂山势绝群」,书体奇崛,笔力雄强。此句截取自中国美术学院老院长潘天寿先生的一首题画诗,原诗为:
俯水昂山势绝群,谁曾于此驻千军?万家楼阁参差起,半入晴空半入云。
此诗最早题于潘先生1931年所作《江洲夜泊图》(发表于《白社画册》第一集)。此画乃潘先生早年之作,师法石涛,笔法多变,气象万千。画中峰峦兀立,犹如江边驻守的千军万马,配上《题江洲夜泊图》七绝诗,令人陡生万古空流之慨。
1945年潘天寿先生所作《浅绛山水图》又再题此诗。画中横亘一巨石,石上观者仿若诗人本身,伫立遥望,江阔烟渺。石上小小的眺望台,翻飞的旗幡,石后仅露出顶端的桅樯,更是衬出巨石的伟岸与雄阔。此画作于抗战时期,诗人临风怀古,诗画结合,既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又深沉地传达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此作一直悬挂于潘天寿先生晚年止止室画室中,可见是其得意之作。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是中国最美的校园之一,是最具有山水景致和山水情怀的校园。如果将象山山水视作一幅山水画巨作的话,那么潘先生的「俯水昂山势绝群」这句诗仿佛就是其上的题画诗,大大生发了象山山水的昂扬阔大之气。莘莘学子皆可在山水游观中吟诵体悟,感受国美家园的博大气象与诗情画意。
▌让建筑消失
带自然重返
远眺山坡树林中,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隐藏在青山绿树中,这是校园内一个建在山上的建筑,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设计。
王澍、隈研吾两位顶级设计师的建筑在气息上是如此吻合相同,整个博物馆形态呈菱形,单层坡顶,随丘陵「之」字形俯伏,与倾斜的地形相结合,是与自然共存的有机建筑。建筑还利用中庭引入了自然元素,与环境融和,并采用南方传统灰瓦砌筑外墙,彰显地域历史记忆,同时,其钢架和丝网结构,又使建筑超越传统语言而颇具现代感。
建筑与山脚的明代牌坊为邻,与从山脚绵延至山顶的古墙互为呼应,继承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原有的梯田茶园风光,体现了设计师「让建筑消失」的理念。
▌和近900岁大樟树一起
感悟「望境」
民艺馆下有一株近900年树龄的大樟树,那是象山校区发起的地方。
树下一块石头上刻着2008年80周年校庆前夕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人文山水 精神家园——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周年纪念」。八十余年,人文山水始终是这座家园延续的气息。
这块石头是厚1米、长9米、高2.8米的天然原石,恰与学院建院之年1928相合。许多年来,毕业生的集体合影大都在这块石头前,在那里静静地伫立一会儿,感受天地山水所孕育出的精神家园以及厚重的人文之思。
▌蒸汽火车头
载着记忆与情谊
沿着石头对岸的小河向西前行,停靠着一个外壳剥蚀的蒸汽火车头,它和一个同样残旧的煤箱、一节绿皮车厢共同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这个山水家园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辆曾经承载着父辈的青春和怅惋的蒸汽车头启程于「快城快客——2008上海双年展」,是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教授的作品《移城》。2008年的9月,它停在上海南京路口吞烟吐气,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火热场景,唤起城市人群的追忆。
2010年的春天,这列总重量有150吨、铁轨长56米的火车终于驶进了象山校园,走进车厢内,展览时所摆放的知青年代具有文物性的通知书、乡下所用的器具虽然已变成了怀旧式咖啡馆,但弥漫在空气中的仍是那股极具历史感与沧桑的味道。车窗下方,「孤山-象山」的班次显示,唤起了众多美院人的记忆。
静静闭上眼,这列满载着情谊的火车,从记忆中驶来,轰隆轰隆穿过山洞,在群山之间绕行。车头冒着浓烟,吼叫着朝前奔驰。铁路两旁的白杨树一株株地向后掠去,远处的山头上,笼罩着淡淡的白雾。渐渐地火车加快速度,风驰电掣般地飞驰向前……
▌几经磨难 岁月流转
「为艺术战」精神不灭
由南门依依不舍离开校园,蓦然回首,老院长林风眠先生气势磅礴的「为艺术战」四个大字映入眼帘。
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并任命林风眠为第一任院长。
虽然在接下来中国历经磨难的岁月中,国立艺术院几经磨难、几易校址,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始终秉承着1938年夏天战火烧到杭州,林风眠离校时呼喊的那句口号:「为艺术战!」
本期互动:
你最爱中国美院的哪一处景观?
游完校园,你可曾体会到了中国美院的「望境」?
请在本条推送评论区留言
编辑|廖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