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是经济日报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以经济报道、资讯传播和经济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中国境内最大最权威的综合经济类网络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重磅!上交所官宣:即将登场! ·  6 天前  
财经杂志  ·  ETF大变局|《财经》特别报道 ·  6 天前  
第一财经  ·  午后突然异动!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网

造出核武器的她,本可冲击诺奖,却跑到中国放牛60年

中国经济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17 21:46

正文

27岁前的琼·辛顿

是个前途无量的物理学家,

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

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科研条件,

顺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

她或许能够闻名世界。


但在事业迎来巅峰之前,

她毅然地离开了美国,

跑到中国农村支援建设,

养牛放牧整整62年!

促使她做出这一决定的,

是二战结束之前,

一次历史性的核爆炸…



1921年10月,

琼·辛顿生于芝加哥。

祖父乔治·布尔是大数学家,

奶奶是革命小说《牛虻》的作者,

科研与革命的双重血脉,

为她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作为衣食无忧的小公主,

她自小就不知何为贫穷,

接受良好教育,充分发展才艺。

身为教育家的母亲,

非常重视对她的价值引导,

告诉她要做一个造福人类的人。

理科方面的天赋展露无遗后,

她选择成为核物理学家。



拿到威斯康辛大学,

物理学的硕士之后,

她师从诺奖得主费米。

美国“曼哈顿计划”开启时,

费米成为核弹计划的负责人,

年仅23岁的她被选为助手。


在被男性主导的核物理界,

参与这项计划的女性屈指可数,

更不用说像她这么年轻的姑娘。


1945年,两颗原子弹,

在广岛长崎被投放爆炸,

15万日本平民化为焦土,

琼·辛顿震惊了。



“那不是蘑菇云,

是活生生的骨头和血肉,

死去的都是和你我一样的人啊,

他们不是炸一颗,而是两颗!

把科技用于武力太可怖了。”


从事核物理研究的琼·辛顿,

自幼立志为人类谋福的女孩,

眼睁睁看到无数生灵被残害,

这才意识到科学研究用于暴力,

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严重。


“原来无论我们研究什么,

最后都会被军方拿去做武器!”

遭到打击的她选择攻读博士,

可她很快发现,连奖学金,

都是美国军方提供的。



就在她进退失据时,

远在中国的哥哥韩丁,

正对这个国家赞不绝口。

当时她的男朋友阳早,

也作为联合国的畜牧专家,

在中国延安从事后方建设。


阳早不止一次写信告诉她:

“这个国家正在发生变化,

他们用小米加步枪抵抗侵略者,

共产党一心为人民而服务,

正在建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你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


正好,当时的琼·辛顿,

读到了那本著名的《西行漫记》,

她开始将目光投往中国,

一个正焕发着理想色彩的国家,

她决定去那里看看。



要知道,在当时,

琼·辛顿可谓前程似锦,

她是费米最器重的女弟子,

极有可能成为诺奖得主。

她在芝加哥读博士时,

同门师弟便是杨振宁。

可不管家里人如何劝阻,

她还是离开了厌恶的美国。


1948年,琼·辛顿抵达中国,

在宋庆龄的安排之下,

顺利来到了黄沙漫漫的延安。

和腐败横行的国民政府不同,

在共产党的带领之下,

这里的老百姓生产热情高涨,

大家不分高低、可以互相批评。


最让她感到诧异的,

是共产党受人民拥护的程度:

“我从来见过哪一支军队,

这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尤其是1947年,

胡宗南率领20万军队,

进攻陕北解放区。

当时阳早负责保护奶牛,

跟随中国同事一路撤退,

将几十头奶牛保护下来。


这一路上,阳早看到,

沿路老百姓为共产党,

充当耳朵、眼睛和手,

毛泽东以两万兵力大败国军,

他心想:“以弱胜强,功在民心,

以后一定是得民心者的天下。”


次年,琼·辛顿,

到延安和阳早重逢。

本来琼·辛顿没想着结婚,

但在亲眼见到解放区的生活后,

她与阳早在窑洞里结为夫妇。

这时候,她已有了一个,

中国名字:寒春。



“这里人们生活简朴,

努力建造一个理想世界,

这让我找到了新的信仰。”

很快,寒春就精神焕发,

跟丈夫阳早一起放牛劳作。


为了提高百姓们的生产力,

寒春用战争留下的废零件,

自己琢磨着做了许多机器。

为了改善各地区牛羊品种,

越是艰苦的地方他们越愿意去,

跑到陕北和内蒙交界的牧场,

在那个荒凉的地方日夜工作,

连新中国成立的事都不知道。


1952年,他们带着1000头奶牛,

奔赴西安农场,一待就是11年。

物质上,两人从无任何抱怨。

有一次,寒春突然病倒了,

因为没有药,阳早只能掉眼泪。

牧场的人好不容易找来青霉素,

才让寒春转危为安。



就在寒春、阳早,

努力为中国养奶牛时,

1953年,美国《真相》杂志,

突然刊登了一篇文章,

将寒春描绘成逃跑的间谍。


美方判定,寒春这样一个,

掌握大量机密的核物理学家,

突然离奇失踪,出现在中国,

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

帮中国人研究核武器!


可是美国人根本想不到,

寒春早就对“核”深恶痛绝,

别说是什么核武器的研究,

西安一所大学力邀她当教授,

都被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当时寒春一心扑在养奶牛上,

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提高产奶量:

“共产主义不需要原子弹,

需要每个人喝上牛奶!”



当时的寒春,

最崇拜的是毛泽东,

真正是将为人民谋福,

当成了自己最深的信仰。


丈夫阳早担任副厂长,

工作起来比任何人都负责,

面对不认真的同事绝不含糊,

而且发扬了延安精神,

要求大家自力更生,互相帮助。


他们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待遇,

却和大家一起吃大灶,

国家补发5000元专家费,

两个人都明确表示不需要。


因为是优秀技术人员,

阳早能领到好的香烟,

他把中华烟散给同事吸,

自己拿着烟斗抽旱烟。

寒春将产奶量一升再升,

做的科研项目获了大奖,

奖金却分文不取。



两人离开心爱的农场,

被调到北京参与翻译,

这让夫妇两人很不高兴。

最不高兴的,是被送进“新侨饭店”,

住最好的环境,给予特殊照顾。


寒春在屋子里抱怨连连:

“这算什么!我是有信仰的,

凭什么我们受好的待遇?”

她申请回到农场继续养牛,

却被组织以各种要求拒绝。


于是乎,她写了一张大字报,

要求“必须和中国百姓一样!”

最后得到毛泽东的批示,

终于又过上了“苦日子”。



从延安到北京,

寒春将科研精神,

全部用在了养殖领域。

她学的是核物理,并不懂机械,

就从大学图书馆里找资料,

按照书本知识反复研究,

改良制造了一批优质器械。


在生下3个孩子之后,

因为每天心思都在工作上,

她连教孩子英语的时间都没有,

以至于三个孩子后来说英语,

还是靠到美国留学学会的。


她每天和牛相处的时间最长,

早上5点就去了养殖场,

下午太阳落山才回到家里,

一心想着怎么提高产奶量,

让更多穷人喝上牛奶。



1974年,作为考察顾问,

寒春、阳早随中国考察团,

前往美国做奶牛机械考察。

寒春留给大家最大的印象,

就是“这个老太太太抠了!”


为期60天的考察当中,

大家没有一次在饭馆吃饭,

全被寒春带去华侨家蹭饭,

没有住过一次宾馆,

而是在华侨家里打地铺。

她把经费省下三分之二,

全部买了奶牛养殖设备。


她自己的工资也不高,

但此后,每次出国,

都要自己掏钱买先进设备,

源源不断地送到农场里。

寒春说:“钱是国家给的,

花在牛身上,应该的。”



有一次,众人视察农场,

看到牛棚地面铺满鹅卵石,

寒春突然跪在鹅卵石上:

“太痛苦了,你们也来试试。”

随行的一位副厂长蹲下来,

用手掌压了压,确实不舒服。


人性化养牛的理念,

当时中国很少有人理解,

大多数人觉得,牛就是牛,

吃饱没病就好,可寒春却试图,

让人去理解牛的感受。

她设计的饲场非常人性化,

挤奶时,尽量让牛少走动,

怎样方便牛就怎样来。


因为有这份细致和理念,

她先后获得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农业部国际合作奖、

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把年产奶量不足7000公斤的奶牛,

改良为年产奶9088公斤,

个别甚至超过13000公斤。



那时的寒春、阳早,

在北京享受副部级待遇,

有很好的房子,但从不去住,

一直住在昌平沙河小王庄,

一个农机院试验站的平房里。


家中的陈设十分简陋,

连设计器械用的办公桌,

都是捡的木板自己手工做的。


自从他们到小王庄后,

小王庄一直以优质、纯净、

高产、低耗的奶牛闻名全国。

寒春负责研制的直冷式奶罐,

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

牛场成套设备、设计,

相继在全国推广应用。


如果不是寒春的默默耕耘,

中国奶牛饲养机械化,

将会来得晚很多。



寒春不止一次说:

“我到中国来不是为养牛,

是为了我心目中的信仰。”

她所谓的那个信仰,

就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那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愿意彼此牺牲、互相帮助。


23年里,她住乡间平房。

除了电视和冰箱外,

所有家具不值2000元,

如果卖给收旧品的,

 100元人家也不要。


八十年代,牛奶紧缺,

有人想往牛奶中掺水,

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在她看来,名利不重要,

重要的是守住根本、坚定信仰!

“一个国家,大家都为钱活着,

那么谁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谁又来为人民服务?”



2003年12月,

丈夫阳早因病去世。

在新华社发布的讣闻中,

寒春执意要求加上一句:

“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在寒春看来,自己和丈夫,

一生的追求莫过于此。


阳春走后,她依然简衣素食,

穿着破棉袄,戴着破军帽,

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

她很多时候却开心不起来,

“现在人都顾着赚钱了,

不像当初我来到这里的时候,

大家的心都透明的…”



2004年,83岁高龄的她,

领到了中国首张“绿卡”,

很多外国媒体问她,

一生是否有过遗憾?

她十分坚定地回答:

“我参与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两件事,

原子弹和中国革命,这就足够了。”


2010年,寒春在北京病逝,

平静告别了她热爱的中国…



寒春,

她不远万里到中国,

养牛,只是贯彻信仰的手段,

目的是建设一个理想国度。


也正因为心中有信仰,

她思考的永远是为百姓谋福,

为这个前进的国家做贡献,

而不是利用职务之便,

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

来占取利益、满足私欲。


这个牺牲自我前途的女性,

足以让《人民的名义》中,

丁义珍、赵立春之流,

如蟑螂贼鼠般丑陋!



也许一个人,

失去信仰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高扬信仰之旗,

却在啃噬信仰的根基,

不断填补自己的私欲。

对于这种人,

正应该以“人民的名义”,

代表人民消灭你!



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庆

敬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

来源:艺非凡(ID:efifan)

责任编辑:彭金美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