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任性太后斗渣男,如何引发国际大战?||都铎玫瑰二十五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7-18 23:35

正文


从克伦威尔被处死的1540年,至亨利八世去世的1547年,宗教改革已经基本停滞,国家大权回到国王手中,他为了对冲之前激进宗教改革措施造成的不良后果,甚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宗教改革,使得英国国教实质上变成了以国王为至尊的迷你版天主教。

此时,英国的宗教信仰大体分为三派: 天主教、国教、新教。 表现在议会中,出现了三个党派: 信仰天主教的保守派,信仰国教的温和派和信仰新教的改革派。 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对现状表示不满,但由于国王的压制,宗教激进分子都有上绞架的风险,因此这种不满只能隐藏起来,静待时机。

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期间,因为宗教问题被杀以及被处死的总人数高达7万多人。 要知道,当时英国总人口还不到三百万。 这种血腥杀戮下,谁还敢冒头?

不过,也正是亨利八世的压制,才保证了英国国内的政治稳定。

一方面,西班牙金银输入通胀导致CPI高企,另一方面,人口膨胀导致食品短缺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酝酿着动乱的种子。 如果再搞激 进的改革,非天下大乱不可。

这种情况下,亨利八世的high压统治,反而是使得英国保持政治稳定、渡过难关的保证。 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深深的隐忧: 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在暗中积蓄着力量,等着老国王驾崩后,再卷土重来。


在亨利八世统治的后期,他认为国内宗教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他的目光投向国外,准备与老冤家法国算算旧账。

但是“攘外必先安内”,在对法国动手之前,需要先平定英伦三岛:将威尔士进一步消化,将爱尔兰和苏格兰纳入有效统治。

早在克伦威尔时期,平定英伦三岛的计划就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克伦威尔的政治改革计划是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前奏,1536年和1543年通过的合并法案是其尾声,这一法案的作用就是将“郡县制”推行到威尔士。

边境贵族领地被划分成郡,英国的法律和郡县管理方法扩展到整个威尔士,这些新增的郡和自治市向英国议会提供了24名议员。 重建的威尔士王庭相当于总督的角色,完全遵守英国的法律,负责管理威尔士地区的防务,而威尔士最高民事法庭负责司法事务。 1543年的法案规定,威尔士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继承方法全部废除,由英国的方式取代。

英国的政治治理方式,连国内的派别同化都很难做好,更别说不同文化的同化了。英格兰人将合并看作威尔士终于从野蛮进入文明,威尔士人则认为,这是残暴的英格兰单方面进行的野蛮吞并。

英国对于爱尔兰的统治,长期以来一直是类似殖民地的统治方式。

都铎王朝对于爱尔兰的吞并,始于亨利七世时英国所有法律自动适用于爱尔兰的决议,爱尔兰的议会丧失独立,只有在事先得到英国国会同意才能立法。

在宗教改革开始时,克伦威尔派遣伦纳德·格雷作为爱尔兰代理总督,但是他采用的高压政策适得其反,安东尼·圣莱杰爵士接替了他,用行之有效的怀柔政策统治爱尔兰,在爱尔兰建立起从属于英国的统治机构。亨利八世也就在1541年6月成功加冕为爱尔兰国王。

早在金雀花王朝开创者的亨利二世时期(公元十二世纪,与南宋同时代),爱尔兰就已经成为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试验田。英国在爱尔兰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为将来大英帝国殖民扩张时期对殖民地的统治积累了大量经验。 也正因为已有丰富的殖民统治经验,在殖民扩张时期,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远比其他欧洲国家更为成功。

虽然从现代人的观点看,殖民统治都十分黑暗,但是相对于其他更缺乏殖民经验的欧洲国家来说,英国殖民地统治算是相对开明了。 所以说,英国的成功绝不是侥幸,是建立在长期试验甚至试错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的,摸着石头过河才是硬道理!

就是苦了爱尔兰人,长期作为英国殖民试验的小白鼠。

为英王在爱尔兰收税的财政官员

但是就爱尔兰本身来说,爱尔兰微薄的税收难以在爱尔兰支撑全套统治体系,英王的有效统治实际还是仅限于都柏林周围,而且爱尔兰仍然信仰天主教,与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新教势不两立。 如果一有风吹草动,爱尔兰还是会陷入混乱。



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英国国内安全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还是老邻居兼老对手苏格兰。 在亨利八世的时代,苏格兰还没有发生宗教改革,仍然信仰天主教。

1513年,亨利八世的姐夫、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詹姆斯四世趁着亨利八世远征法国,国内空虚之际,率领举国军队入侵英格兰,却被杀得全军覆没,自己也身死疆场,不到一岁的儿子即位成为詹姆斯五世。亨利八世的姐姐玛格丽特·都铎升级成为太后,并代儿子摄政。

苏格兰国内势力从此公开分裂为亲英派和亲法派。 在国王死后不到一年,太后就与亲英派头目安格斯伯爵结婚。这一婚事引发了亲法派的恐慌以及剧烈反弹,太后被迫放弃摄政,一度逃到英格兰避难。 摄政之位落到亲法派头目奥尔班尼公爵(Albany)手中。


此后的苏格兰政局,简直就是一团乱麻的家庭伦理剧加宫斗戏。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管不住JJ的姐夫、愤怒的姐姐以及慒逼的小舅子撕逼大战,围观群众则是不知该如何站队的苏格兰群臣。

太后当年嫁给詹姆斯四世是纯粹的政治婚姻,没有什么感情成分。 她为了嫁给了自己的爱人安格斯伯爵,不惜得罪了苏格兰国内的亲法派,付出丢掉摄政的惨重代价。

可是万万没想到,她偶然发现自己的老公居然与别的女人私通! 眼里揉不下沙子的她,把自己政治使命抛到脑后,不惜与亲法派大臣结成统一战线反对自己的老公,于1522年指控他犯有叛逆罪,后者被迫逃亡国外。

这下,苏格兰国内成了亲法派的天下。 亨利八世身为小舅子,不仅不为受了委屈的姐姐主持公道,反而被姐姐气得半死: 我好不容易安插的亲英势力,就这么被你赶跑了!

亨利八世为了国家利益,支持偷腥的姐夫回苏格兰作英国代理人。在亨利八世的操作下,亲法派又失势了,其头目奥尔巴尼公爵于1524年被迫流亡法国。安格斯伯爵则在第二年掌握苏格兰最高权力,并在1526年将尚未成年的国王软禁作为傀儡,苏格兰政坛再次变天,成了亲英派的天下。

太后玛格丽特当年被嫁到苏格兰,目的就是为了将苏格兰纳入英国统治。 到了这一步,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了。 但是太后对于自己选的男人背叛自己耿耿于怀,一定要让这个管不住JJ的男人付出代价。

1527年,她与安格斯伯爵的婚姻被宣布无效,嫁给第三个丈夫亨利·斯图尔特,并积极营救被软禁的儿子。 1528年詹姆斯五世成功逃脱软禁并亲政,赶跑了太后的前夫,将其现任丈夫亨利封为梅斯文勋爵。

太后终于出了心中一口恶气,却把弟弟亨利八世气坏了,因为他好不容易做好的布局被任性的姐姐搞得一团糟。 太后成天忙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没多少时间管教儿子詹姆斯五世,他从小受到亲法派的影响,也成了一个亲法派。

如今詹姆斯五世亲政,苏格兰又脱离英格兰的控制。 太后也知道自己冲动了,决定作为英国间谍,向弟弟透露情报。

1534年詹姆斯五世发现自己亲妈是英国间谍,将国家机密出卖给亨利八世,将其逐出宫廷。 1536年,在亲法派的牵线下,詹姆斯五世与法国公主玛德琳联姻(玛德琳死后,詹姆斯五世又娶了法国贵族玛丽·德·吉斯,反正他心中认定,生是法国的人,死是法国的死人),苏格兰朝政由亲法派头目比顿大主教主持,开始积极备战,对英国造成严重威胁。

苏格兰太后玛格丽特一生,简直就是悲剧的集合。年轻时,不能为自己的爱情做主,被弟弟做主进行政治联姻,嫁给了不喜欢的男人。好不容易等这个男人死了,嫁给自己喜欢的男人,结果对方却是个渣男。为了向渣男复仇,与弟弟差点反目成仇,对儿子疏于管教,成为自己的对立面,最后夹在弟弟和儿子中间,两头难做人。 1541年, 苏格兰太后玛格丽特 郁郁而终后,苏格兰与英国完全进入敌对状态。

1542年10月,亨利八世派诺福克公爵入侵苏格兰以排除隐患。 苏格兰方面则派出万人大军应战,在1542年11月25日,三千名英军将一万名内部意见不合的苏格兰军赶到索尔威莫斯(Solway Moss)沼泽,并在这里将三倍于己的敌军杀得惨败。

这一噩耗使得詹姆斯五世精神崩溃,并在20天后去世,留下出生仅6天的玛丽·斯图亚特即位为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这位玛丽一世,将来与伊丽莎白的命运纠缠一生,最终被后者砍了脑袋。

亨利八世将被俘的苏格兰高层成功策反,组成反对派推翻了比顿政府,反对派傀儡政权与英国签订格林威治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的规定,玛丽一世将与亨利八世之子爱德华在1552年结婚,他们的继承人将继承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的王位。

如果格林威治条约得以履行,苏格兰王国将提前半个世纪与英格兰王国合并。 消息传开,在苏格兰国内引发强烈抗议浪潮,苏格兰民众义愤填膺: 这就是赤裸裸的卖国啊! 我们宁肯死,也绝不屈服于英格兰人,华莱士万岁!


因为害怕民众造反,苏格兰议会在这年年末单方面解除了这项条约。

亨利八世得到消息,开始谋划“粗暴求婚”计划,即强迫玛丽嫁给他的儿子。具体做法就是武装侵略苏格兰,把尚在襁褓中的女王绑架过来软禁,等到女王能自己走路了,就与儿子爱德华成亲。

亨利八世之所以这么急着当岳父,因为他身体每况愈下,担心自己活不了那么久了。

与此同时,亨利八世根据与哈布斯堡帝国的同盟协定,进攻渎圣同盟中的法国。

这时候,几乎整个欧洲都在打仗,英、法、德都面临双线作战的困境: 英国要同时与苏格兰和法国交战,法国要同时与英国和哈布斯堡帝国作战,而哈布斯堡帝国一方面要与法国作战,另一方面还要应付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其实奥斯曼帝国也在进行双线作战,因为哈布斯堡帝国的查理五世与奥斯曼帝国背后的波斯帝国,也达成了同盟协议。

15 47年欧洲 形势,绿色为哈布斯堡帝国

由此,欧洲陷入了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战争,拉开了后世一系列欧洲大战的序曲,将其称为“第一次欧洲大战”也不为过。 当时只有葡萄牙和西班牙有海外殖民地,后世的殖民强国英法还憋在欧洲没出来,荷兰也还没有独立,因此战火没有烧到欧洲以外。

哈布斯堡帝国已经在欧洲争霸多年,多年战争已经打得精疲力尽、财源枯竭,急需停战喘息。 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查理五世在1544年与法国签订克雷皮-昂莱奥诺瓦和约,单方面与法国缔结合约后撤兵,把亨利八世晾在法国。

损失惨重并耗费巨大的英法战争持续到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最终答应英国可以保留其占领的布格涅8年,同时,法国人也发扬了“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背弃了法国与苏格兰之间延续了两百多年的“老同盟”,把苏格兰人也抛弃了。

1545年英法海战

这个……说好的契约精神呢? 法德两个老狐狸见机收手了,把耿直的苏格兰人坑惨了。

在苏格兰战场,1544年5月,爱德华·西摩率领1.2万人的部队打到了福斯湾,并期盼能攻占爱丁堡俘获还是婴孩的女王,但是苏格兰太后玛丽·德·吉斯(她是法国贵族)将女王隐藏在斯特灵城堡的密室中,英国人掘地三尺,将许多地方夷为平地,也没找到年幼的苏格兰女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