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要把我过去所写有关美国和美国人的三本小册子合在一起重行出版,称《美国与美国人》。这三本小册子是《初访美国》(1945)、《美国人的性格》(1947)和《访美掠影》(1979),前两本是解放前由生活书店出版的,后一本是十年动乱之后由三联书店出版的。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年版
自从抗日战争时代起,我就养成了“整篇零写”的习惯,就是就一个题目,分成若干连环画式的一回一回,分篇写出,随写随发表,写完一题,合为一册,成一集子。经过抗战生活的朋友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时后方的粮食一天是一个价钱,我们这些教书匠,钞票一到手立刻要去换成实物。写好了文章积压在桌上同样是会贬值的。从这个经济条件中养成的写作习惯,日子一久,也就难改,直至今日。这次似乎这老模式又发展一步,不仅积篇成册,而且积册成本了。当然这样做的原因是与前大相径庭了。
我猜测书店要把前后相隔 35 年的旧著合在一起重新出版,可能是在于让读者通过前后对照看到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战后的 35 年里确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人称之为“第四次技术革命”。为了应付它,对这个变化我们是应当有所了解的。如果我猜中书店的用意,而且如果有些读者抱着这个目的来阅读这本书,我不能不预先向书店和读者表示歉意,因为我相信这本书答复不了这种要求。
这三本小册子虽则题目上都有美国或美国人的字样,但都不是对美国和美国人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也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初访》和《掠影》是我前后两次访美的随感录,记着我个人在旅行中的一些见闻和感想。《性格》是我的读书札记,读了一本美国作者写的分析美国人性格的书,按原书的论点加上我的发挥而写成的。当时就声明这本书里所讲的美国人只是美国人中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有这种性格。这三本小册子联串起来阅读固然可以看到一些美国和美国人在这段时期里的变化,但是从这本书里所可能得到的印象必然是过于简单、浅薄、片面,甚至还有失实之处。
我之所以没有能在这几本小册子里更充分、深入、全面和真实地把前后两个时期的美国和美国人的实际情况写出来,首先是我当时并没有对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其次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并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我这两次访问,有一点相同,都是应美国政府或所谓“官方”的邀请而去的。《初访》是 1943 年的事。1941 年美国对日本宣战,成了我们抗日的盟国。1942 年美国政府向我国 10 个大学发出邀请,要它们分别派出一位教授去美访问。云南大学派我应邀,1943 年夏出国,在美国住了一年,名为“文化交流”。我在美期间并没有去调查美国社会,而埋头编写
Earthbound China
一书;只在休息期间到过附近各地观光,得到一些美国人生活的印象。当时昆明风行一种“小报”,云南大学的学生办了一张《生活导报》,要我给它写访美通讯,随感随写,随写随寄,有 10 多篇。返国后,加以整理,以《初访美国》的书名,最初由美国新闻处出版,后来才给生活书店重版。既然这本小册子是以一般通讯为底子写成的,当然谈不上科学水平。
《掠影》是 1979 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和美国学术交流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后回来写的。这次访问一共只有一个月,走了 10 个城市,有点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比走马看花还要仓促。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写出结实的东西。在介绍美国和美国人战后的变化上,这几本小册子既然不可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又为什么同意书店把它们合在一起重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