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料处理
原料可选用春大豆、秋大豆、黄皮豆、绿皮豆、黑豆等。要求籽粒饱满,无霉变、虫蛀为好,并剔除砂土杂质,洗净浸泡。若采用冷榨豆饼为原料,可用稀碱液浸泡,至豆饼柔软为止。要求磨的细腻,滤出浆液。豆浆出量为大豆原料重量的8-10倍。
2、煮浆点卤
把豆浆放入锅中,以旺火煮30分钟,使锅内豆浆的热度上升到90-100℃,加热时间越快越好,以避免在加热过程中蛋白质变性。煮至锅内豆浆表面稍有起泡时,一边起浆,一边掺入冷豆浆,防止锅中沸泡成沫而流溢锅外。
把煮熟的豆浆倒入缸或木桶内,待豆浆温度下降至85℃时,立即进行点卤凝固。常用的凝固剂为盐卤。盐卤浓度要求配成28-29波美度,每100千克原料豆用盐卤8-10千克。点卤时用细流方式均匀添加,一边搅动豆浆,一边淋撒盐卤,使缸或桶内豆浆上下翻动。
照此循环数次,直至酱卤全部混合均匀后,使蛋白质渐渐凝固成豆腐花而与水分离,最后把余下的盐卤浇在面上。加盖静置养浆4-5分钟,使其进一步凝固成豆浆花点卤温度过高会造成豆腐坯粗而发红,温度过低,蛋白质凝固太慢,以82℃为宜。若用石膏凝固剂,可预先将石膏炒制或烧一下,磨成粉点浆。
3、压块制坯
点卤后的豆浆,待浆水澄清后,将凝固状的豆腐花倒入豆腐框布内。豆腐框是木制的,长、宽各30厘米,框内用白笼头布作包浆布。包浆后送入木制豆腐压榨机内压榨,开头轻榨,然后逐步加重,直至全部水分排出。轻榨,去掉包浆布即成豆腐块。晾10分钟后,趁热划成4厘米×4厘米×1.5厘米的方块,即豆腐坯。
4、发酵盐腌
把晾后的豆腐坯放在铺有草席的竹篱上,间距1厘米,继续晾4小时后,送进发酵室发酵。发酵室四周密封,内设若干架床,便于竹篱排放。这是传统的发酵法。它利用空气中低温毛霉,自然发酵,最适温度为15℃。3-4天后,豆腐坯表面开始发霉,并生成较多的白色菌丝。6-7天后,产生少量黄色孢子,再经3天霉菌长满,发酵即完成。
豆腐乳发酵分为前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上述为前发酵,使豆腐坯上长满根霉和毛霉。后发酵是将上述毛坯进行盐腌,加入不同配料装坛,进行发酵,直至酿制成品。通过前发酵后,待菌毛长出腐坯表面2厘米时,从发酵室内取出,每块分开,不让其互相粘连,逐块顺序排放于池、缸或桶内。
底部先铺一层食盐,放一层腐坯,坯上再加盐,照此层层装至容器内,上面覆盖2厘米厚的食盐。每50千克豆腐坯加盐10千克,经过1个月后,池、缸或桶内自然排出水分,洗去不溶化的盐粒,此时菌毛变成一层润滑的腐乳膜。把豆腐坯逐块取出放在竹筛上晾8小时,使其干燥收缩。
5、装桶加汁
经过2次发酵干燥后的腐乳坯,逐块整齐地装入木桶或坛罐内。大桶装1000块,小桶装50-100块,或用小坛装贮,每坛装20-30块,添加乳汁入坛。
乳汁的制作方法:先用面粉加水拌成面团,将糯米煮成饭,趁热拌进白曲,用量为100千克糯米,配2.5千克白曲,放入发酵室两天,使其变成稀饭样。用红曲15千克同面团一起搅拌发酵变成红曲浆,加入糯米稀饭中拌匀,使其发酵产生酒味,取出,磨成细浆,即成乳汁。将乳汁放入装有腐坯的缸、桶、罐内。以一层腐坯一层乳汁,依次装满,密封加盖,3个月后即成。每50千克大豆可制成豆腐乳260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