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尾声了,说几句辞旧迎新的话。
说到辞旧迎新,不免要说到「改变」。每到这几天,空气中充满了希望的味道。郁闷的人想开心,孤独的人想热闹,发福的人想瘦身,没钱的人想赚钱,美丽的人想要变得更美。人们最容易在这几天检视和反省自己的生活。好像进入新的一年,就有可能发生什么转折,变得不一样。你只要做一份计划,下一个决心就好。
但很多人不清楚「改变」是怎么一回事。
以上说的这些愿望,不是改变,倒很
很有可能反过来,是不变
。——因为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愿望。那就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同样地失望。最近后台收到好几条留言,说明年想要启动一些久未实现的计划,心情很忐忑,问我的建议。我说:「如果你还是想跟往年一样,提起来又放下,那保持现在的想法就好。——但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这条轨迹,我建议你停一下。」
这些话不大好听,像是在泼冷水。但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必须先要看到自己做了什么。人的本性,是倾向于维持现状的。周而复始地想要改变,也是现状的一部分。沿着一个圈子向前走,这不难,难的是从圈子里跳出去。
看不见循环的轨迹,改变就无从谈起。过去的这一年,我在
Momself
做了一次线下团体。团体主题就叫「改变」。三十位用户成为我们第一批的体验者。他们都有改变的愿望,同时就在彼此的互动中,印证了对方的不变。
但这是一个
关键的洞察
,因为他们在看自己。
每个人每天都在看自己,而我们日常的「看」当中,往往夹杂了太多的想象。我遇到很多来访者来做咨询,说到改变的目标,都是信心十足,想要这样,想要那样,再努力一点,再专注一点,再坚定一点勇敢一点……我听他们说一阵,有人就低下头,叹口气:「我也知道改变不了,我就是那么想一想。」
这就对了,我问他们:「实际上呢,你怎么做的?」
直接地,诚实地,系统地,看到自己在做什么,这是一个关键的步骤,说明这个人准备做一些真正的改变了。但还不够,这只是改变的第一步。
真正的改变是什么?
「改变」的意思,
是做从前不会做的事
。
听起来是一句废话,但这句废话包含了最朴素的真理。做从前不会做的事,似乎很容易。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从前没有做?因为那些事往往可能是奇怪的,愚蠢的,不合逻辑的,看起来南辕北辙。比如说,「什么都不做」。
我常常建议别人:「什么都不做。」有人很失望:「这不等于没给建议吗?」但不是,刚好相反,什么都不做才是最稀罕的。一个人尝试过无数动作,想要解决问题,这时候「什么都不做」反倒成为一种最简单,却最容易忽略的动作。我把这一类的动作称为
关键动作
。它总是躲在一个人日常的视野之外。
我的一位朋友,孩子写作业磨蹭,父母每天都管不住。我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建议他们停下来,不要催促孩子,不要发火,不要替他管理时间。
看起来很容易。但朋友试了一次,发现很难:「我没办法真的什么都不做。」
即使我们都明白,他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他自己也知道孩子做作业磨蹭,是借此跟他们两口子较劲,但他就是没办法放手。我建议他跟太太晚上看电视,让孩子一个人在卧室写作业。如果在
9
点前写完,可以出来跟爸妈一起看。他想了一想,觉得这办法值得一试。他太太仍然不同意,觉得这太荒唐了。
「没有父母边看电视边让孩子写作业!」她说。
我的朋友花了不少工夫才说服他太太,虽然他自己也是半信半疑。最终他们决定尝试一个星期。前几天效果都不理想,孩子一个人在卧室里,效率更低,睡得更晚。有一天朋友甚至怀疑他听到了卧室里的哭声。太太打算提前放弃了,但就在那一天,孩子
8
点半走出卧室,把写完的作业交给他们。
「你们是现在签字,还是我们一起看完电视再签?」
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你可能会想,之后的改变就顺理成章了,但并不是。即使朋友承认,这个方法对他有很大的帮助,他告诉我,这么做的同时他仍然有很大的愧疚,或者说不安。毕竟「看电视」这个行为太不像一个称职的父母了,所以他还会时不时地推开门,察看孩子的进度(他太太看得比他还勤)。这样做有反效果。但没办法,
「什么都不做」太难了,比做一切都难
。
总忍不住承担责任的人,心安理得地给自己放一个假,这是一个关键动作。
社交中被动的人,开始表达自我,是一个关键动作。
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第一次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松开
Ta
的手,是一个关键动作,尤其是在
Ta
嗷嗷大哭,怎么都哄不好的时候,头也不回地离开。
学会开口说不,是一个关键动作。
在一段关系里痛苦了太久,下定决心告别,也是一个关键动作。
你看,这些动作何其容易,又何其困难。
那些真正重要的改变,常常是反直觉,反本能的
。相比而言,让我朋友那样的夫妻,为了解决孩子写作业拖拉的问题,去学习情绪管理,学习沟通,给孩子请家教,这些是他们乐意做的,下多少次决心都可以。似乎有用,但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它们都太容易想到了。
一个人做事拖拖拉拉,时间不够,我反倒建议他给自己安排更多的任务。一个人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胜任目前的工作,我建议他换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平台。看起来都很荒唐,是常规思考的盲区,但你想一想这背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