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鱼爸
微信 | 养育男孩(ID:breedboy )
-01-
记得那时刚刚毕业没多久。
有一次老同学聚餐,有一个同学带了自己的男朋友过来。
当时大家一起吃饭,畅谈人生理想。
中间谈到孩子,我说自己生的孩子,还是自己养好一些。
那位仁兄当时酒杯一摊说:“没必要,孩子又不懂事,直接给老人带省事多了。孩子太麻烦了。何况几岁的孩子是没有记忆的,谁带都一样。”
我们当时听了这番阔论,不知如何作答。
但如果我是女人,冲他这番话,铁定分手。
因为我一直觉得,再苦再难,也要亲自养大自己的孩子。
我想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
而在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
在孩子最初的0-6岁,他们想紧紧地跟着父母。
睡觉需要抱抱,需要讲故事,需要陪伴。
等过了这一段时间——老天给我们做父母的有效时间。
然后,老天就会收回去了。
那时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生活圈子,兴趣爱好。
他们开始更加独立,不再缠着你了。
特别是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
我们只能在后边默默地看着,等待着。
请一定要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再难,也要亲自带孩子。
因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作用了
。
-02-
我曾见过很多留守孩子的模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可悲的是,很多的父母把这些孩子当作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看待,而没有去考虑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
自体心理学研究发现,1岁内的婴儿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
而非一个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动物。
而当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完整人格时,就会心安理得地去伤害孩子。
忽视孩子的内心心理需求。
前几天跟一个小学时的伙伴聊天。
他说马上就要生二胎了。
孩子谁带呢?
他说送回家里,给老人带三年,然后自己带过来读幼儿园。
老大就是这样养的,老二照旧。
可是,他家老大会怎么想?
我记得他们家老大。
那是一个春节,我路过他家,刚好碰见老人,就聊了会。
那个孩子当时快3岁了。
见到我赶紧躲到了奶奶的背后,怯生生地望着我。
奶奶说“叫叔叔,快叫呀,是你爸爸的朋友。”
我说不要叫,没关系的。
“这孩子,平时挺懂事的,就是不敢叫人,胆小。”
奶奶在一旁说。
孩子那怯生生地眼神,让我一直忘不了。
也是在前段时间,老家那边有事。
我妈回了一趟。
回来就跟我说外婆家那边一个孩子的故事。
那个孩子刚刚两岁,但是很乖。
“那个孩子长得很可爱,一双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就很聪明。不要人喂饭,一碗白米饭放一点汤就能自己吃半碗。尿裤子了怕打,就躲起来。但还是被抓住挨了打。挨打了也不哭,因为不敢哭,哭了打的更凶。”
这个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所以寄养在妈妈的一个姑姑家。
老人家里总共有三个孩子。
这个“外来”的孩子更要懂事才行。
大家都说那孩子太乖,真的懂事,好带。
我却觉得这个孩子是那么的可怜。
从小就被压抑着,要讨好养育自己的人。
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成长,今后心理肯定会出问题。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地基础。”
很多案例指出:大部分问题孩子,小时候都常常表现出压抑性地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们往往容易发展出反社会人格,叛逆,形成坏的癖好等。
孩子的内心就好像一座花园,小的时候没有埋下爱的种子。
没有给他阳光雨露的爱,没有呵护。
那么就会任凭黑暗滋生,杂草丛生,
所以很多父母等孩子大了才发现,一切都来不及了。
等孩子大了之后,你当年偷的懒都会加倍地惩罚于你。
-03-
孩子那小小的心是怎样的感受?
在很早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小诗《妈妈,可惜你不在》,试着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写孩子们的渴望。
也是写给因为工作或者种种其他原因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们的小诗。
《妈妈,可惜你不在》
妈妈
我伸出我的小手
想抓住你的脸
但你不在
我兴奋地奔到房间里
想告诉你我发现的秘密
但你不在
妈妈
我想告诉小伙伴
我的妈妈很美
但你不在
我很想你
但我装作不想你
因为我怕我会难受
又嘟起了小嘴
我在甜甜的梦里
梦见
你
我在路旁听呼啸而过的客车
等你
我常常在朦胧的晨光里
在半睡半醒的迷糊中
与你告别
每次我仰起我的小脸
装作很不在乎的样子
与你告别
我也在夜幕快合拢的时候
在快入睡的懵懂中
以为抱着你
可我醒来